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论孔丘》

(2023-06-30 08:52:29)
标签:

读《论孔丘》

历史

分类: 读书札记

读《论孔丘》

 

张玉万

从网上买了本老书《论孔丘》,虽然内容有些不合时宜,却兴致勃发,认认真真地将其逐页翻阅,对名人与学术、学术与政治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了一定的宽容与理解。

《论孔丘》,作者 冯友兰,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印刷三厂印刷,19759月第1版,19763月北京第1次印刷,平装,32开本,正文共105页, 68000字,时价0.22元。

冯友兰(1895.12.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 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论孔丘》,冯友兰上个世纪70年代代表作。当时盛行将哲学史、思想史的发展,简化、歪曲为儒法斗争史,厚诬古人,捏造事实。一时间,整个学术界风声鹤唳,硝烟骤起。许多学术趋尚世风,违心地写了许多应时之作。冯友兰当时压力极大,他虽然从心底里极为反感“四人帮”的那一套,但在“要相信党,相信群众”的思想指导下,也不得已“依傍党内的‘权威’的现成说法,或者据说是他们的说法”而写了《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及《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两篇文章在《北大学报》上发表。不久,《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即予全文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1975年,他的《论孔丘》一书正式出版。书中观点与以前迥然不同。这显然是在强大政治压力下的违心之作。他后来亦坦诚地说道:“我在当时的思想,真是毫无实事求是之意,而有哗众取宠之心,不是立其诚而是立其伪。”(《三松堂自序》)这既是冯氏个人的无奈,也是建国以来知识分子群体的一大悲剧。1972年,身处逆境中的冯友兰曾赋诗一首,其中有云:“若惊道术多迁变,请向兴亡事里寻。”对解放后事态纷纭和自己哲学思想之多变,颇多感叹。

 读《论孔丘》


读《论孔丘》1

 读《论孔丘》


读《论孔丘》2

 读《论孔丘》


读《论孔丘》3

 读《论孔丘》


读《论孔丘》4

 读《论孔丘》


读《论孔丘》5

 读《论孔丘》


读《论孔丘》6

 读《论孔丘》


冯友兰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