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牛在郑州街头拍摄的南阳流浪小伙小王
郑州有这么一群人,揣着录像机和相机,镜头对准苦难中的人们、做好事的人们。他们能做的微不足道。 但,一盏灯说不定就可以照亮整个世界。
他们不是媒体人也不是政府部门工作者,只想记录或者推进某一个公益事件。他们单纯的想法,却能够给苦难中的人们带去希望,触动一些人参与公益。有人叫他们为:公益记录者。
□东方今报记者 赵丹
网友“山牛夫”,人称老牛,一听记者要采访他就不客气地下“逐客令”:别采访我,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记录者。
但是,网友“山牛夫”关注的事儿,经常变成本地媒体追访的热点。如,郑州人民广场商城遗址迎客不到俩月就受潮重修,不断被维修、花园路公共绿地被悄然侵占等,而众多媒体的追访,也使得这些问题得到重视或解决。
老牛爱背着相机“扫街”,看到好人好事、坏人坏事、苦难中的人……尤其是公益事件、和城市建设有关的好与坏,都会“咔嚓”下来。然后,老牛通过微博、博客、QQ群、论坛等传播出去。
为啥?“用第三只眼,用心看郑州,当一个记录者”。
老牛还号召自己的“粉丝”来关注城市:“朋友,拍拍你的身边,拍拍你的城市。拍拍不文明,拍拍城市管理。”问及这样“多管闲事”的原因,老牛说:“关心城市,就是关心自己!”
○一段视频 保住了南阳小伙子的脚
2011年1月31日,农历腊月二十八。老牛在郑州火车站发现有个受伤小伙,腿部受伤,脚部几乎坏死。别人都在准备欢度春节,这个小伙子怎么办?老牛举起了手中的相机……于是,一个“南阳小伙受困郑州街头”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老牛介绍:小伙子姓王,南阳内乡人,双腿受伤不能行走,全靠爬行,最近几天一直靠火车站附近的环卫工救济度命,帮帮他。
于是,爱心网友们站了出来。最终大家把小伙子送到医院治疗,保住了双脚,小伙子还在网友的帮助下回到了家。
至今,老牛仍在关注小伙子的生活。“脚伤得到救治,但是小伙子的心伤是个难题。”老牛说,他专门给小伙子写了段话:“你要从创伤走出来,要勇敢地面对现实。你今后的路还很长,必须学会自立。勇气和信念,对你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没有老牛的这段视频,也许爱心网友至今不会知道有这么件事。但是,老牛反复向东方今报记者强调,别说他,就说事儿,说这样的有爱和温暖的事。
他说,他拍摄的初衷,是做个记录者,绝不参与,但是有些事却使他变成了参与者。
○用图片制造“卖点”影响看客
去年夏天,有个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一个6岁男孩在郑州火车站乞讨,照顾患病的父亲。男孩做事说话有着超出年龄的成熟,他透露生日愿望是吃点米饭炒个豆腐,长大了当好人帮助别人。老牛说,这个视频不是他拍的,但是他同样深深被触动了。后来得知这个男孩来自驻马店,叫梦豪。于是,天涯社区、新浪博客、郑州本地论坛都出现了老牛的声音:请帮帮“乞讨养父”的小梦豪一家!网友们闻风而动,找到这对父子的老家,给其送去钱物,并联系民政部门施以援手。如今,小梦豪在当地上学,生活也有了保障。
有一次,老牛在解放路立交桥准备拍桥,一个触动人心的画面却进入了视野:有人推着电动车从天桥上下来,因为不好走,被几个年轻人从后面拖住车尾护送下了桥。老牛顿时“咔嚓”下来,发到网上,并说,“互帮互助是国人的传统”。
这两件事,老牛都是一个记录者, “卖点”是爱和温暖。
“记录点点滴滴,说不定哪个画面就能影响一个看客,带动他们用心去看郑州,关注人和事。”老牛说。
○城市居民做公益应范围再宽一些
老牛不愿意说自己,但愿意谈公益。
这几天,东方今报一直关注驻马店流浪女常秀秀郑州产子事件。老牛说,这个事件,也引起了他的思考。
“一个流浪孕妇几乎要把孩子生到马路上,郑州别再出现这种事情了!如果普通市民知道郑州哪儿有慈善医院、救助站的话,也许就不至于大家第一反应是找媒体。”老牛说,“为啥郑州没有医院直接叫慈善医院呢?让老百姓都知道啊。”
前不久,一则新闻引起老牛关注——郑州有家老年公寓迎来一拨拨的学生,非要给老人洗头洗脚,说是学校布置的作业,老人不洗都不中。“这个现象正常吗?公益应该常态化,而不是逢节才做!”老牛说,这也反映了市民对公益慈善的理解有限、参与渠道有限,导致一说做公益就是拥向孩子、老人。事实上,公益的范围很广泛。而他自己,未来最想关注艾滋病群体的生存状态,用相机记录下来。
“你们不敢说的、不敢拍的,叫我,我去!”老牛最后说。

2012年3月19日东方今报 http://www.jinbw.com.cn/pdf/dzb/dfjb/html/2012-03/19/node_18.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