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健康指南:2021入伏指南注重养生六方面和五种除湿降火美食~(组图)

(2021-07-11 21:33:52)
标签:

入伏指南养生与美食

分类: 健康饮食
头伏叫初伏,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这是真正暑天的开始。百姓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2021年的初伏从07月11日开始。

伏天注重养生六方面:

1、喝常温的水和适量的运动

三伏天喝热水的目的则主要是为了发汗,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发汗解表功能,起到透里疏通、清热的作用。运动适当出汗、泡脚微微出汗都可以祛除寒气,不过要长年累月的坚持,要除寒气平时可以少吃螺、西瓜、蟹、河蚌、荸荠、鳖、等寒性食物。

如果只是想通过喝热水,一朝一夕就祛除体内的寒气,是万万不可能的。

2、防中暑,勿贪凉

三伏天最易发生的疾病就是中暑。高温暴晒,闷热潮湿都容易导致人们中暑。

当我们在户外将身体晒得很热,或是运动完大汗淋漓,突然进入到冷气大开的室内,或来个冷水澡,喝杯冷饮,人为的为自己来了场“大变天”,本来正常排泄汗水的汗毛孔突然关闭,不仅暑热排不出去,反而将外界的寒湿也一起带入到了体内而中暑。由于寒闭在体内,就会出现头痛,无汗,浑身肌肉痛,食欲不振,甚至恶寒、发热。

3、静养心,少动怒

夏属火,通心。三伏天最为炎热,当然由心所主。

有句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也预示了夏季养心的重要。

情绪激动容易伤身体。比如生气时,血压会上升,脸会涨红。血管以及心脏部位所承受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高出3倍以上。

4、多补水,吃清苦

三伏天酷热难耐,也是人机体新陈代谢最快、气血运行最快的时候,会大量出汗,口渴,所以补水缓解出汗导致的水分流失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补水不是解渴,不能用口渴来判断要不要喝水,当感到口渴时你的身体已经轻度脱水,而一次大量饮水也会给身体带来各种负担,甚至“水中毒”,所以我们要有规律的少量多饮,让身体始终保持水分充足的状态。补水除了喝水外,还可以饮茶、喝粥、喝汤、吃水果。

饮食上应注意清热祛暑,适宜清补,不贪生冷,不沾油腻,不吃辛辣。吃苦瓜:入伏祛痱子。吃丝瓜:入伏平痰喘。吃冬瓜:入伏增食欲

5、纳凉熬夜是大忌

很多人喜欢熬夜,从道医角度来说,睡眠不足就是脾虚的症状,表明体内湿气过重。

三伏这几天应该要补一个午觉,30~60分钟都可以,过了1个小时的午觉就会影响晚上的睡眠了。

6、忌 冷风对着吹

颈椎对着空调吹,易使颈背部受寒,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

温馨提示:室内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c,肩背部不要直对着空调,可以搭个披肩。

伏天宜吃五种除湿降火美食:

1、苦 瓜

有人把西瓜当成夏日解暑的珍宝,实际上从理论上说最开胃爽口、祛暑清心的瓜类食品却是苦瓜。中国民间自古就有“苦味能清热”、“苦味能健胃”的经验之谈。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性严寒、能清热泻火。苦瓜的微苦味道,吃后能刺激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使食欲大增,清热防暑,所以,夏食苦瓜正相宜。用鲜苦瓜捣汁或煎汤,对肝火目赤、胃热烦渴、胃脘痛、湿热痢疾,皆为辅助食疗佳品。苦瓜泡制的凉茶,饮后消暑怡神。

2、冬 瓜

有很好的清热解暑功效。夏天多吃些冬瓜,解渴消暑、利尿。因其利尿,且含钠极少,所以是慢性肾炎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孕妇水肿的消肿佳品。它附有多种维生素及其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可调节人体的代谢平衡。

3、丝 瓜

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历代医药典籍及其《本草纲目》皆说丝瓜能“清热利肠”。暑天吃些丝瓜汤,能消暑解热。做汤时烹煮时间不宜长,最好能保持丝瓜的鲜绿色泽。丝瓜皮及其丝瓜花一起熬水代茶,也有防暑解热之效。

4、绿 豆

伏天湿热较重,容易导致脾虚,要注意健脾护脾。

绿豆有健脾的功效,可以适当喝些绿豆粥祛湿健脾。中医认为,绿豆煮汤能够消暑益气、清热解毒,对于轻度中暑,头昏头痛、胸闷气短、无汗烦热症状能够起到治疗效果。

5、黄 瓜

《本草求真》里提到黄瓜“气味甘寒,服此能清热利水”,所以,酷热的夏天多吃些黄瓜是有好处的。黄瓜的含水量为96%~98%,为蔬菜中含水量最高的。它含的纤维素很柔嫩,这对增进肠道中腐败食物的排泄及其降低胆固醇均有一定效果。


https://img.mp.sohu.com/q_70,c_zoom,w_640/upload/20170707/33b7707056cc4955aea315b68f2f510a_th.webp

2021年07月11日今日初伏,注意养生健康饮食愉快度过三伏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