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贫困12:形而上学方法第七个说明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第二章第一节第七个即最后一个说明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正文第153-158页,篇幅在七个说明属最长之一,五页之多。不过内容显然不以哲学为主,而以经济政治为主。要点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封建主义及其特点,资产阶级及其特点,资产阶级经济学派与社会主义,蒲鲁东有关特点小结。
马克思首先揭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如下观点。他们认为有两种制度,一种是人为的如封建制度,一种是天然的如资产阶级制度。他们认为现存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是使生产财富和发展生产力得以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那些关系。它们是不受时间影响的永远支配社会的永恒规律。于是以前是有历史的,现在再也没有历史了。
马克思其次揭露了封建主义及其特点。他写道,封建主义也有过自己的无产阶级,即包含着资产阶级一切萌芽的农奴等级。封建生产也有两个对抗因素,人们称为封建主义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可是却没想到总是坏的方面占优势。正是坏的方面引起斗争,产生形成历史的运动。资产阶级得势以后,也就谈不到封建主义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了。资产阶级把它在封建主义统治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掌握起来。一切旧的经济形式、一切与之相适应的市民关系以及作为旧日市民关系正式表现的政治制度都被粉碎了。马克思接着指出,为了正确地判断封建的生产,必须把它当做以对抗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来考察。必须指出财富怎样在这种对抗中间形成,生产力怎样和阶级对抗同时发展,这些阶级中一个代表着社会上坏的、否定的方面的阶级怎样不断地成长,直到它求得解放的物质条件最后成熟。这难道不是说,生产方式、生产力在其中发展的那些关系并不是永恒的规律,而是同人们及其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的东西,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吗?由于最重要的是不使文明的果实(已经获得的生产力)被剥夺,所以必须粉碎生产力在其中产生的那些传统形式。从此以后,从前的革命阶级将成为保守阶级。
马克思随后揭示了资产阶级及其特点。他叙述到,资产阶级开始自己的历史发展时就有一个本身是封建时期无产阶级残存物的无产阶级存在。资产阶级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展它的对抗性质。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在它的内部发展着一个新的无产阶级,即现代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展开了斗争。另一方面,现代资产阶级的全体成员由于组成一个与另一个阶级相对立的阶级而有共同利益。由于他们互相对立,他们的利益又是对立的,对抗的。这种利益上的对立是由他们的资产阶级生活的经济条件产生的。资产阶级运动在其中进行的那些生产关系的性质绝不是一致的单纯的,而是两重的,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在发展生产力的那些关系中也发展一种压迫的力量。只有在不断消灭资产阶级个别成员的财富和形成不断壮大的无产阶级的条件下,这些关系才能产生资产者的财富即资产阶级的财富。
马克思接着分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和社会主义的情况。他把前者划分为宿命论(古典派)的经济学家、浪漫派、人道学派和博爱学派。宿命论分古典派和浪漫派两种。前者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后者属于马克思这个时代。他们对资产阶级生产的否定方面和无产阶级的疾苦漠不关心。人道学派对现时生产关系坏的方面倒是放在心上的。该学派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之间有无限的区别。博爱学派是完善的人道学派。他们愿意保存那些表现资产阶级关系的范畴,而不要那些构成这些范畴实质并且同这些范畴分不开的对抗。关于社会主义,马克思写道正如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的学术代表一样,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家。这些理论家最初是空想主义者,后来他们就只要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有意识地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行了。这样他们就把空论变成了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革命的科学了。
最后,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有关情况作了简要小结。他指出蒲鲁东认为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好的一面由经济学家揭示,坏的方面由社会主义者揭发。他借用了经济学家永恒经济关系必然性,借用了社会主义者在贫困中只看到贫困的幻想。蒲鲁东自以为既批判了政治经济学,也批判了共产主义,其实他远在这二者之下。蒲鲁东作为哲学家,自以为有了神秘的公式,就用不着深入纯经济的细节。他既缺乏勇气,也没有远见,不能超出资产者的眼界。他希望成为合题,结果不过是综合的错误。他希望充当科学泰斗,凌驾于资产者和无产者之上,结果只是小资产者,经常在资本和劳动,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之间摇来摆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