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唯物史观的两点思考
在马哲史上,实践唯物主义的形成早于唯物史观的创立。可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体系上,唯物史观又先于实践唯物主义。这两点并行不悖,理由下面阐明。弄不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某些学者在有关问题上误入歧途的原因之一,我们在下面的论述中也许能够辨清这一点。顺便说明,本人想以本篇暂时结束最近一段的博文发表。这些文章试图对自己的科研等哲学探索做一番必要的总结回溯和继续推进,以纪念评聘为正高职称的20周年,为今后继续探索哲学开个小头。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最早期,逐渐克服了黑格尔宗教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影响,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启发,同时也发现了他和以前的哲学家一样继续维持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弱点。为了克服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必须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同时克服二者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弱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纲领性特点。在此基础上他们又为克服以往哲学家唯心史观弱点,推广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简称唯物史观做出了巨大努力。在这里,他们克服以往哲学家的唯心实践观即实践唯心主义思想,首先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思想。显然,这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奠基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唯物主义补充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物质本体论,也补充了正在形成的唯物史观的实体基础社会存在范畴,后者是物质自然界实体的一个特例。实践不是单纯的思想,而是参与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绝对物变化构成的人们改造自然社会的物质感性活动。也就是说实践不是脱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单纯由人们的主观目的所决定的理性唯心活动,而是为解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内部存在的矛盾的一种方式,它本身也充满着矛盾。它是由物质社会的人为主体,运用物质社会的工具手段,以物质社会的构成物为目的对象而进行的物质感性的改造自然社会的生命活动。其目的在于使自然社会更适应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显然,实践唯物主义的形成对唯物史观的奠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哲史的发展过程也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体系的逻辑关系来看,唯物史观先于实践唯物主义。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史观首先阐述的是自然界及其特例人类社会存在这两大实体的特性,而其后阐述的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是人的两种最重要的活动的特性。尽管实践唯物主义阐述的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两大实体作出补充和增构的实体性活动实践活动的特性,而认识论阐述的则是对前三种实体或实体性活动的参知性活动人类的另一种重要活动认识活动的特性。认识以前三点为目的,也来源于前三点,这是毫无疑义的。离开前三点,认识就没有任何用处。认识的目的在于善待自然,促使社会进步,改进实践。显然,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使自然更美好,使社会更宜居,使实践更成功。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实践好,即使实践好也是为了人们的社会生存发展好,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逻辑上应当是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史观,而后才是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是没有问题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