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管理制度》
(2008-09-01 18:15:47)| 标签: 学校作业管理制度教育 | 分类: 家庭教育 | 
第一,同学科、同年级的作业做到作业内容、数量、要求等方面统一,同组教师协商,教研组长把关。使作业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提高,防止作业过多、过滥。
第二,作业布置的常规检查。教科研室每学期组织两次系统检查或一次检查一次作业展览。教研组长期中考试后召开学科代表会议,进行座谈,了解作业情况。教科研室也可进行随机检查。对检查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教师要调整好作业布置的质与量,对学生作业总量有效控制。通过检查,发现教师在提高作业效能、减轻学生负担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加以推广,使作业轻负高效。
第三,印发讲义资料的审批制度。讲义印发,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年级特征,有量的限制,建立必要的审批登记制度。这样管理者对学生练习题的印发有总体把握,防止发得过勤、过多,同时防止练习题偏少,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教师先在教务主任处登记,教务主任审批后,方可在油印室印制。印发了的练习题,教师必须进行讲评。
第四、对于教辅资料的管理。坚持一教一辅,对充斥于市场的资料做到去伪存真、好中选优;教师对现成的资料、试卷进行精挑细选、系统整合,为我所用。提倡教师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编写高质量、有特色的练习题。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第五,教师“下水作业”制度。凡是要求学生做的题目,教师必须先做一遍;凡是要求学生做的作文,教师必先做一篇。教师在下水作业的过程中,了解作业的难易程度、所需时间、规范格式、容易出错的地方和适合的学生群体,这样才能做到布置作业适量且具有针对性,切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第六,建立纠错本制度。提倡学生建立纠错本,对上次作业或试卷中出现的错误,在纠错本上再做一遍,通过纠错,学生认真反思出错原因;教师通过二次批改,掌握学生的订正情况,决定全班讲评还是个别辅导,提高课时利用率。
第七、作业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并做到全收全改。
第八,“软作业”评价制度。所谓软作业,就是一些需要学生思考、自学的作业,还有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一时交不上来的作业,如社会调查、长篇名著阅读、实验性作业、研究性学习,等等。这些作业的高质量完成,对于增进学生的学科素养无疑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因为这些作业不是通常的纸笔作业,时间间隔又长,难以批改,容易为人忽视。所以管理者一方面要引导教师去研究、布置,同时还要分阶段去检查,通过对这些作业的文字描述、性质揭示、等第评定、赋予学分等不同方式,让这些作业由“软”变“硬”。
教师要研究作业、用好作业,认真批改、讲评作业。把学生作业落到实处、落到细微处、落实到有效处,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