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一上期末考作文《寻觅心之所向》

(2025-01-22 09:50:59)
标签:

教学

语文教学

高一上期末考作文

【题目解析】

题目紧扣生活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心灵的栖息之地,将个人的寻觅与对生活的感悟联系起来,鼓励学生追求内心真正向往的事物。通过描述不同的场景和方式,如都市高楼间的静地、幽谷山林的风物、阅读书籍、享受音乐等,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心灵需求。

围绕寻觅心之所向这一主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写作。可以探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思考在繁华都市中如何找到内心的宁静;可以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维度出发,思考如何在寻觅中实现自我成长和生命的意义;还可以从传统与现代、市井与艺术等方面入手,分析不同的栖息之地对个人心灵的滋养。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层次清晰,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可以通过具体事例、个人经历或感悟来阐述自己对心之所向的理解,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要体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追求,让理想信念在寻觅中得到升华。 


【样卷示例】

寻觅心之所向   58

 

生活于快时代下,我们迫切需要一方土以放松心灵:或是城市一隅、或是案头书籍、亦或是耳畔歌曲……在我看来,唯有心之所向于自然,方能寻觅心灵的慰藉。

何谓自然?纯粹的自然并非伯牙琴中的高山流水,也非陶渊明笔下的悠然田园,而是不经人为意境修饰、万物自然相处的美。它更倾向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春日花海、夏日蝉鸣、秋日红叶、冬日寒雪,"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才是自然的自然。

而当我们心向往于如此自然之景,便可以培养审美的情趣。常向往着自然,便不会被人为畸形的“非主流”审美支配。看着榕树高大伟岸的身姿,望着丛中花蕊分明的喇叭花,还有树上地下的生灵们,我们便培养着自然而真实的审美趣味,不再迷茫于人际交往的复杂与心灵的不宁。

进一步地,心向往于自然,便寻觅出新生的启迪。无论是史铁生在地坛找回了自我,还是朱自清在月下荷塘里发现心灵的美丽;无论是雪莱《致云》里对光明的憧憬,亦或是冰心《繁星》《春水》中对爱的歌颂,古今以来,无数文人从自然最宁静的角落取下最微的美景,都使人获得最感人肺腑的启迪。心灵沉浸于此,我们因此打开哲理的大门。

然而,当下的我们又有多少心灵向往着自然呢?是浮于文字?还是停留于网络?亦或是虚无?太多人想出人头地了。我们并无成形的人生观,却早早丧失了自然这一大媒介,而过分投身于“方方的四角的天空下”,沉醉于枯燥而功利的书屋当中。我们宁可头看白纸黑字上的考题,却不愿抬起头来看到一样皎洁的明月。心中失去的自然,留下的只剩片淡漠、一片无知、一片麻木、一片刻薄。实在令人惋惜。

其实,在上一辈眼里,自然之景何时少?放学后路边的野花、课间蜷缩在树上的金龟子、河岸边的芦苇荡……这都是自然带给他们的回忆,使他们面对生活的琐事依旧怀有一份童真。也许,我们也应适时摘下学习的胶皮具,在阳光明媚时沐浴树林之下;阴雨之时铃听雨声滴落,或许能慰藉。

海德格尔眼里:“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一片大地。”是啊,生命短暂,乐不为?同学们,让我们心之所向于自然,寻觅心灵的慰藉吧!

 

点评:文章立意深刻,开篇点明“心向自然,方能觅心灵慰藉”的观点,引人深思。作者对自然的理解独特,论述心向自然能培养审美情趣、获得新生启迪,逻辑清晰。且文中运用诸多名人与文学作品事例,增强说服力。结尾呼吁向自然寻觅慰藉,富有感染力。整体而言,结构完整,思想有深度。

 

寻觅心之所向  56

 

“总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的确,在生活中,我们需一抹栖息之地,以放松身心,体悟意。所以我认为:当寻栖息之地,收获生命之丰盈成长与诗意。

或许有人认为,我的生命并无成功,充满劳累,所以毫不可能有诗意尚存,也自不用寻找所谓栖息地。但是,诚如海德格尔所言: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即使生活中荒芜如瘟疫下的小城奥,我们也要寻生命之诗意,收获成长,不让绝望吞噬人心。内此观之,寻栖息之地,让生命充满诗意。

寻栖息之地,让生命的枝娅绽放妍。若我们以自然山水为生命之避护所,感受山水处的一方风物。世太过喧嚣,所以陶渊明自然为栖息之地,道出“悠然见南山”之诗意,收获生命成长与丰盈。人心太过躁,所以苏子泛舟赤壁,道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之诗意,收获生命成长与丰盈,沉浸于栖息之地寻觅心之所向,感天之,地之稳,水之静。由此观之,栖息地是生命的避护所,收获生命成长。

寻栖息之地、让生命之泉水永不枯竭。若无栖息之地,则生命便会如同干涸的小河,终露出床,四分五裂,毫无生机。栖息天地如同登山时的手杖,带领我们在累时停歇,行时领略生命途中之诗意美景,终获生命之成长。如徐霞客一般寻访名山,体悟生命中的诗意。由此观之,当沉浸于此,抚慰心灵,寻觅心之所向,收获生命的栖息地与成长。

诚然,当今现实中奥本海默式的困境焦虑接踵而至,我们无停驻,被时代的浪潮席卷向前。我们无暇寻觅栖息地,只能在茫茫题海中挣扎向前。在此环境下,所谓栖息地似乎遥不可及,自然似乎也离我们远去,无法抚慰人心。所以王岭在《古典之殇》中悲恸地纪念原配的世界;陈丹青在《退步集》中重新看待自然之栖息地的意义。现实中,再无苏子泛舟于赤壁,无法顾及栖息地之须臾精彩,悲欸!

幸而,在快节奏生活中,人心的浮躁可以于书中缓解,我们摇下车窗,感受风的自由,让自己的心灵不至被蒙上一层阴翳,方可觅心之所向,为前行的路点亮明灯。大胆走自己的夜路,城市中点点绿意消弥水泥的冷涩,温暖人心。让我们可以此为栖息地,沉浸其中,收获成长。由此观之,栖息地为生命的抚慰与指向标。

但是,我们于栖息地中放松,并非放,不问红尘。寻觅栖息地只为过程,不为目标,方可成长。

愿我们皆能心之所向、寻自己的栖息地,获生命之成长,书写人生之芳华。

 

点评:文章立意精准,围绕“寻觅栖息之地”展开,论述清晰且富有深度。开篇用名言引入,自然流畅,主体部分从多维度阐释意义,所举陶渊明、苏子的例子恰如其分,有力支撑观点。同时,结合现实困境探讨,体现出对生活的思考。

 

寻觅心之所向     54

 

海德格尔说:“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他的心之所向是诗意地栖居。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寻觅自己的心灵栖息地。我认为,寻觅心之所向,方能诗意栖居。

寻觅心之所向,并不是说人生的轨迹就必须朝着这个方向。你是否寻觅过都市高楼间的一隅静地?你是否感受过幽谷山林中的一方风物?你是否沉浸品读过案头的一本书?你是否放空静享过耳畔的一首歌?这些都可以是你心灵的栖息地,是繁华生活的那抹蓝。栖息本就是短暂地停留,却能获得安顿释放的一种方式。更进一步说,寻觅心之所向亦如此,找到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向往的,过诗意的生活。

寻觅心之所向,在自然与世俗中的平衡中解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潜在世俗中依然可以享受心之宁静,追寻桃源。“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用世俗的话语问刘十九,却在冬日感受心里的火热,对自然雪景的欣喜。“就算置身在陋巷,也有勇气抬头望”,这是《自走棋》中的一句歌词,不论境遇如何,你都拥有寻觅心灵的权利。由此可见,世俗并非唯一解,自然更添一束光,平衡世俗与自然在此寻凭心之所向。

寻觅心之所向,于精神与现实的调和中发觉。“那么多的景致在身边,人们却视而不见,去寻找那些微不足道的琐事”,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找寻精神世界的力量,用以涤荡现实世界的浮躁。帕斯卡尔言"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道明人的思想与本质,指引人们寻求心灵的栖息之地。“你我身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李白寻觅心之所向,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在现实中依然追寻诗和远方。因此,现实是根基,精神却是翅膀,调和现实与精神,用以寻觅心之所向。

是的,“生命充满劳绩”,但不少人却在当今的钢筋水泥、鳞比栉次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每天只剩下劳绩与疲乏。来寻觅心之所向吧!在工作学习到深夜时望一望窗外的风景,在心烦意乱时读一读书柜里陈列的书籍,在情绪低落时听一听耳机里的音乐,在生活之余游一游祖国的大好河山。做自己真正向往的事吧!使自己“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双脚踩于大地,天空既在上头,也在脚下”。用心之所向对抗城市的喧嚣,以诗意栖居收获生命的成长。永远不会迷信权威,永远不会放弃寻觅,在我看来是一种行走于天地之间的风骨,是一种追寻诗和远方的信仰。

 

点评:文章观点明晰,围绕寻觅心之所向展开论述,阐述其能让人诗意栖居。论述角度多元,从自然与世俗、精神与现实的层面,结合陶潜、梭罗等事例,论证充分。结尾联系现实,呼吁人们寻觅心之所向,富有感染力。不过,语言表达上存在可优化之处,个别字句表述较生僻,连贯性欠佳。此外,在事例的深度剖析上还可加强。

 

寻觅心之所向  52

 

我们踏上开往远方的列车,寻觅内心的开阔明净;我们捧起手中的茶杯,品味舌尖的香气盈绕。在繁忙的钢铁森林中,我们寻觅着自己的栖息地,对自己诘问,对生命思考。

何为"心之所向"?从表层含义看即为内心想要去往的方向,给予我们奔赴、追逐热爱的勇气与力量,它可以不必是一个明确的地点,它可以是一种状态,一种心情,一个更积极乐观的自己。所以寻觅便成了手段、方法,引领我们到达彼岸,寻觅心之所向也就是与自我沟通,与生命共存,勾勒出对自己或世界的想象汲取最纯真质朴却也最鼓动人心的内心力量,塑谱写出生命的诗意。

为什么要"寻觅心之所向"?苏格拉底曾说:"让生命的太阳自内心升起。"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向前奔赴那么难免会失去方向、在弥漫的雾气中脱离最本真的想法。片刻的宁缓,短暂的休止,能让我们寻找到生活的热爱、获得生命的成长与重新的认知和思考。古人云"劳逸结合”,任何事物一旦超过原有平衡的状态都将陷不入无法挽回的境界。对于个人而言,适当的放松玩乐能获得身心的愉悦,让学习工作效率更高,让热爱也成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寻亮心之所向,就能带我有们回归本真的生命怀抱真切的自己。

如何做到"寻觅心之所向"?它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与社会脱节,抛弃原有的一切去追逐理想的乌托邦。稷康远离官场,归隐山林,放弃世惊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却在给儿子的书信中告诫他不要做出相同的选择。在快捷功利的世界中,我们都不是一座孤岛,完全放弃现实生活是过激的片面的,对于普通人而言,面临家庭、学业压力的我们,短暂的逃避追寻内心的欢娱愉,才是正确的寻觅心之所向的方式。做到张驰有度是寻觅的不二法门,追求快乐、美好的事物本就是人的本性,不必过多抗拒,享受轻松的时刻,同时也认真对待生活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总以张弛有度的方式谱写生命的诗意。

"我有明珠一颗,照亮世间万朵”。用坚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寻觅心之所向,谱写生命的华章,更好地奔赴山海,也拥抱自己,昂首迈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等级:二类上

评分建议:52

评分理由:文章属于较为典型的议论文。全篇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展开,言之有理,联系自我生活的实际,言之有物。较为难能可贵的是,文中还有一定的思辨性,对于如果做到“寻觅心之所向”,作者还有提出不一定要与社会脱节,不可落入虚无主义的陷阱。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文中具体事例的举证较为单薄,使论证一定层度上不够详实。

 

寻觅心之所向  50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我们的社会也正在向前飞速发展着。我们的生活在时代波浪潮的席卷下变得快书奏、高强度。我们不是每天忙了学习任务,就是在放松时间时打开那些只能带来迅速快感的短视频软件。我们都你贪婪的满足了躯体上所带来的短暂快感,却避却了自己干涸的灵魂——我们都需要慢下来,为自己寻觅一个真正的"心之所向",在那里栖息片刻,而后再启

几周前,我与家人去山上小住了几天,以求得几分心灵的宁静我扒着车窗的向外看去:窗外一闪而过的绿树连成了片,像绿色的丝绸划过灰蓝色的天空;山里雾气浓远处的景象都蒙上了层浅白色的纱叫人看的不真切。我的内心面临宁静的山景却仍是一片淡混淋沌,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独孤寂,想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就好像被人抽去了灵魂,只留了具被疲惫充满了的身体。

汽车驶到终点,我们下车入住。小屋后面有一个小小的亭院,母亲看出我此时的疲惫,让我先拿本书坐到院子里去看一会。我照着做了。天空中的太阳划开了半点缝隙,将阳光顺着他它又一点一点的倾倒下来。我半躺在院子中的躺椅上,享欣着晨光微熹的山间美景。

福州的山也是极具特色的,它秀美且低矮,就连山峰或是生出石崛的地方,边身角也都是柔和的。不远处,一条溪流就在林中若隐若现的盘曲而过,清澈的溪水像块玻璃,盛着半缕阳光叮叮咚咚向下涌去,当真是极美的。

我不由的想起陶渊明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池南山。"这样宜然自得的心情,宁静致远的必志趣,在当下确实也是我们难以感受达到的自然的中的风花雨草永远停留在那像位慈祥的母亲,当我们学觉得累时便可在她的怀中短暂的依偎一会。感受雨后微风中略带湿意的泥土芬香,感受林间层层叠叠的翠意,感受手后淅淅拆沥沥的雨丝,感受金秋时节桂花的淡淡芦香。这样清闲致远的景象,"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与天地共享这一份幽远的志紧趣,或许正是我们所寻求的一份"心之所向"。我们在广时阔的自然里沉思、放松,抒解心里的愁闷,理这解曾经的一些事情,而后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寻觅心之所向并非让我们逃避生活,而再是在生活中寻找一杆可栖息的小枝,享受着它的荫底,找寻到心灵里那份自我。停下了脚步,是为了更好的启程。

 

建议评分:50 二类中

评分理由:

   从文体上看,这篇文章属于散文写作。全篇围绕“寻觅心之所向”展开写作,开篇围绕考题中“生命充满劳绩”这一说法,结合我们现实的生活展开阐释,有的放矢,提出“—我们都需要慢下来,为自己寻觅一个真正的"心之所向",在那里栖息片刻,而后再启()”的主要观点。而后联系自己一次林中小住的经历,较为细致生动地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由此而引发作者“我们在广时阔的自然里沉思、放松,抒解心里的愁闷,理这解曾经的一些事情,而后再次踏上新的征程”这一对心之所向的深刻理解。文章整体思路完整,情景理三者兼具,美中不足的是,文中情绪的转变较为生硬,由“想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就好像被人抽去了灵魂,只留了具被疲惫充满了的身体”突然就转换到美景乐情的体悟,不够自然。教师在散文写作指导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要有合情合理的“意脉”“情脉”“理脉”,不要为文造情。

 

寻觅心之所向  49

 

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生活中,人人都有心灵的“栖息地”,“人各有志”,人人都有自己的心之所向,可我们为何要坚持去寻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双腿残疾后梦想破碎心之所向也几乎不复存在,几次曾想着自杀,但在母亲的帮助下他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心之所向”,以乐观的心态开启了新生活。由此可见寻觅心之所向的重要,没有心之所向,就好比茫茫大海中没有方向的扁舟。

我们又该如何去寻觅自己的心之所向呢?

寻心之所向,需守己之初心。“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如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便是李白的初心,与黑暗现实做斗争,不向权贵所屈服。他守住自己的初心,寻找心之所向,骑上白鹿出游访名山,寻找自己的心灵栖息地。“性本爱丘山”,这是陶渊的初心,在官场中他寻不到自己的心之所向,但在山水中,他找到了自己的独属自己的乐趣·悠然见南山”便是最好的见证。坚守自己的初心继续向心之所向摸索。

寻心之所向,需有不懈努力。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她的心之所向是让大山中的女孩能够考上大学于是她创办了华坪女子高中,在不懈坚持与努力下,让更多的贫固学生走出了大山,这便是她所寻觅的心之所向。尽管在寻觅心之所向的过程中充满艰辛,但坚持是唯一的出入,我们应要为自己的心之所向付诸努力。

寻心之所向,需有自信与方向。“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沧海济沧海”在寻觅自己心之所向过程中,我们应要有李白之自信,而非“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之消沉,在寻觅中,我们也需找到正确的方向,不要“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犹豫中,我们应找到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向,在不断的实践与努力中寻觅。

人人都有自己的心之所向,“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们应称着年少,还没“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时追寻自己的梦想,寻觅心之所向。

 

等级:二类中

点评:作文围绕“寻觅心之所向”主题展开议论,是一篇合格的议论文,文章在递进式论证的同时,又在“如何做”中充分展开,平行论证,兼顾深度和广度,但论述的语言还需要锤炼,事例列举过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