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网之下,追问不止,探索不息
(2024-06-11 08:24:15)
标签:
教学语文教学 |
2024年新课标II卷高考作文范文: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适用地区11:广东、福建、湖北、湖南、江苏、河北、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河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关于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如何自处一类的作文训练题其实并不少,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一拿到这则作文题,你会发现,常规的话题背景下,题目还是有不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快得到答案。”作文题目首先客观阐述了背景,即科技发展,人们轻而易举获得答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首先这里的关键词是“问题”“越来越少”,对应前面,出题人想让考生思考科技发展是否会让问题越来越少?其次,科技发展与“问题越来越少”之间逻辑关系必须弄清楚。乍一看,题目似乎在“误导”学生科技发展与问题越来越少之间是因果关系,但细细思考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可能是转折关系等。再次这里的副词“是否”,表面上是引导学生思考,实际上已经表明了出题人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即并不认同科技发展,问题会越来越少。
那么,科技发展,如何才能让问题变得越来越少?排除了外在科技发展等的客观因素,答案其实也有很多,主要在于我们个体的内在因素了,包括我们是重视答案还是重视探寻的过程等,包括我们在寻求科技获得答案的过程中应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等;包括我们面对便捷获得了答案,但问题依然很多该如何做等。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立意: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答案获取更快捷高效,但问题的解决更在于我们自己;科技发展,高效获取答案,但解决问题还需各方通力合作;科技发展助力答案探寻,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思考;科技发展便捷获取答案,但问题并不会少,重要的是我们正确看待答案和问题等
不同于思考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之下我们该如何自处,该则作文题切入点更小。出题人更希望考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知识,在认真思考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该后,我们该如何看待“答案”和“问题”,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在审题的过程中,应该抓住关键词“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答案”“问题”等展开思考。如果写科技发展助力解决人们生活的难题属于偏题作文,如果谈对科技发展对人类影响属于偏题作文,如果畅谈科技的高效发展是离题作文。
本则作文题比较适合写议论文。如果能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叙述科技发展不是让问题越来越少的关键,未尝不可,也许包含感情的故事,深刻的人生感悟能让改卷老师眼前一亮。
该则作文题关注时代生活,教考衔接紧密。关注热点话题,带有强烈的思辨性。温州二模、T8联考等大型考试中都有类似的题目。包括ChatGPT在内人工智能技术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作为05后的青年学生,他们关注热点,热衷网络,也曾利用网络获得便捷(如小猿搜题、赶考网、智学网)等,也许因为也因此而深受影响,他们对于这个话题有话可说。
本则作文题关联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在这个单元里,引导学生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辩证地看待信息工具,无疑也是解决这则作文题的钥匙。
作文思辨色彩浓,区分度高。科技发展背景下对“答案”与“问题”的思考,可以展开的方向很多,如思考科技发展是否真的让问题越来越少,如科技发展我们该如何面对问题和答案等。只是立意方面,不同层次学生,不同思想深度的学生大有区别。同时题目看似简单,但写好作文,恰当的素材积累并不容易,有备者无患。
智网之下,追问不止,探索不息
高州市第三中学 邓梅坚
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中,靖安司的徐宾有着超强大脑,记忆力超群,翻阅、识记各种典籍无数,为靖安司破案立下汗马功劳。但他超强的记忆力,在智能搜索技术面前还是不值一提。智能技术下,答案触手可及,我们还需要思考什么问题?
无疑,当下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蓬勃发展,衣食住行、深海航天,我们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以前钱钟书捧着《现代汉语辞典》苦读,我们当下的人似乎大可不必了。酷狗技术“复活”了邓丽君,把邓丽君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高层次的研究论文,几分钟AI就组装完成,这真是让人不得不慨叹智能技术的无所不能!
但是,“网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使我们可以用智能技术去了解兵马俑,却无法感受到亲临现场的震撼;我们可以云游故宫,却依然对故宫深藏的历史底蕴缺少理解。智能技术可以教你如何制作美食,但在过程中你还是手忙脚乱。我们不能只追求肤浅的答案,而失去探索求知的兴趣,否则只能获得肤浅的理解,缺少深入的体验和深刻的领悟。“尽信网不如无网”!
而且,务必要保持头脑清醒,智能并不是万能!它并不能回答我们的心灵问题。假如陶渊明穿越到现代,有大数据帮他分析现实之道,为官之要,他还会不会归隐田园?答案是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致,智能技术是无法体会的。再纵观天下形势,政治问题错综复杂,中东冲突,俄乌战争,台独叫嚣,病毒层出不穷,如何达到真正的大治,世界如何健康和平发展,智能技术能提供具体的答案吗?可能它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但我们要到哪里去,走什么道路,最终是我们自己决定。
再者,答案不是一成不变的,新问题随时而至!就像攀爬珠穆朗玛峰,不能单纯依靠智能技术给我们提供的现成答案,有很多问题需要因时因势来处理,因为每走一步都面临着不可预知的因素,分秒都面临着防不胜防的危险。而且科学的发展,我们探索的空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细,思考越来越深,我们要保持追问“一万个为什么”,我们不但要发送“天问一号”,还要发送“天问N号”。须知天眼背后,是人力在操控研究,是人眼在天眼背后永不停止的探寻!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我们在智能答案前放弃人类自我的思考和探寻,必将走入发展的死胡同。
问题永远在路上!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是为人进步之本,也是国家和科技发展之基!我们不能止步于眼前的智能技术,而要在不停的追寻探索中,触摸更广阔的空间和宇宙,开创更发达、美好的将来!
人生坦途,还须智慧心
当我想问今天晚上吃什么,美团、大众点评会罗列好评如潮的商店;当我去陌生的城市旅游,携程、去哪网、小红书给了我无数的方案;当我不舒服,春雨医生会给出合理的建议;当我和朋友谈论夏天的太阳,百度、淘宝会给我提供防晒的秘籍和适合的商品……科技的发展,似乎所有的问题似乎都有了答案,都能迎刃而解。
我们懂得很多道理,但是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手持五花八门的答案,依然无法打开世界的大门。科技日益发展,时代五彩斑斓,答案的唾手可得固然便捷了我们的生活,但世界的问题从来也没有减少。人生坦途,无关答案和问题,需要的是一颗强大的智慧心。
一颗强大的智慧心,胜过无数科技给出的答案。史铁生残废了双腿,先进的医学技术给了他重生的机会,但走出人生的泥潭的是他对自己的救赎;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和家庭的舞蹈女孩廖智,先进的科技给了她智能的双腿,但让她重新站起来,漂亮地舞蹈的是一颗强大智慧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郭玺,创新采用机械治沙、网络治沙等方式,让林场管护区林草植被覆盖率从不足3%提高至超70%,与其说是科技便捷得给出了治沙的答案,不如说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智慧心是深知自己的远方,不囿于给出的答案而停滞不前,是不断地迎击问题挑战,走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一颗强大智慧心,才能超脱无数的问题。这个世界问题依然很多,问题并不会因为科技的发展给出答案而减少,人生的很多问题,单纯依靠技术也无法解决;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问题是否有答案并不影响太阳照常升起。就像十年前谈癌色变,现在的靶向治疗解决了难题;就像十年前春运的熙熙攘攘,现在的复兴号、和谐号驰骋九州大地;就像十年前国产手机的差强人意,现在的弯道超车。何必执着于答案,何必执着于探寻答案,身处其中,保持一颗强大智慧心,好好生活,静待花开,未尝不是一种潇洒。
“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啊”。这个世界上从来所有的答案的给予和获得并不是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而是我们不断生长的人生。问题并不会越来越少,宁静的生活也不依赖于问题的答案,而是仰仗我们强大的智慧心。
正如李娟所说“当我感到黑暗,便走上前直接推开窗子,投入阳光或星光。”身处现代社会,问题的多少,答案如何,其实都不重要。不凝滞于答案,不纠结于问题,打开心门,迎接阳光,我们终将走向属于我们的葵花地。
携科技寻时代风向,以问题伴征程漫漫
高一(7)班 吴鑫菲
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在互联网几乎能覆盖人类所经之处时,在人工智能日益崛起似乎能回答所有问题是,人类的问题看似在日益减少,实则需要我们深度思考与探索。
首先,当我们开始发觉问题在减少,觉得人工智能快速解决问题提标准答案,反映的是人类对此的依赖,是我们日益减少主动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欲望。哥白尼曾言“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科技与智能仅只是止步于“解决”问题,并不是让问题变得更少,更不能扼杀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想法。因此,我们不应当让思维局限于科技智能,忽视问题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轻视人类特有的本领——提出问题,而这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其次,科技智能在发展中解决无数问题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新的问题与挑战。我们能看见的,是它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凭借它能更高效的完成各种任务。在医生手中,科技可以辅助诊断疾病,提高医疗水平;在农民手中,科技可以实现农业智能机械化,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学生手中,科技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利器,提高学习效果。但在人工智能制造如此多惊喜的同时,也唤起了更多忧思。是网络上“爆火”的大学生用chatjpt完成毕业论文;是机器人的涌入市场造成失业率的直线提高和贫穷分化日益加剧;是机器人在语文考试中战胜著名作家,在世界围棋大赛中拿下冠军。这些挑战都需要我们保持对科技敏锐和对现实的不断追问,不能因表面上容易获得答案而停止对知识、真理的不懈追求。
最后,追问未来的同时,我们不妨回望历史。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科技创新,都意味着原有格局被打破重塑,重新对整个世界提出新的问题。但是,历史的列车不仅依然滚滚向前,而且换挡提速。究其原因,科技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思考和创造是无穷的。
综上所述,围绕着人工智能,无数商业巨头之间的缠斗仍然在继续。无论胜负如何,一个越来越清晰的现实是,人工智能正在深度嵌入每个人的生活。在一个科技改变生活的时代,勇于拥抱变化、接受挑战,警惕科技减少问题的“惰性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携科技寻时代风向,以问题伴征程漫漫。
以答案为明灯,探问题之奥妙
高一(7)班 王芷莹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AI)也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处理问题会越来越简单
但是问题的本身并不会减少。那么当它们如春风细雨,遍洒你我立足之地时,我们又当如何自处呢?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类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也会在前进中制造出问题。因此,我们除了承认人类的伟大外,还得接受问题不断的现实,同时,我们也坚信问题终究会不断被解决。
忆往昔,当第一台互联网计算机在上个世纪轰动世界,除了凝聚了无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殚精竭虑和集体智慧外,也以其笨重的样子震撼着全世界。它能解决超级计算的大问题,但也带来了电力供应和设备维护等新问题。它,建立起了科技发展的“护城河”,却也会形成危害人体健康和网络世界安全的“堰塞湖”
。
智能无微不至地为人类服务,但人类在享受舒适的同时也产生了恐慌,硅基威胁论甚嚣尘上,碳基的位置空间存在感会消失吗?马克思说:“人类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没有哪一个时代能抗拒历史的车轮,如同工业革命催生了汽车,马车夫为逃避失业的恐惧,逼迫政府签订了保护马车的条约,但还是挡不住乘客迈向汽车的脚步。
望今朝,人工智能AI领域,在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可以说是极其吃香的一个领域,智能炒菜机、智能家居机器人、智能辅导机器人等各式各样的高科技都遍布世界,人类的生活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遇事不决问搜索”成了人人皆知且时时为之的常见现象。
智能时代答案信手拈来,但我们应以此为明灯,增加探索答案的自信。青年人已在行动。中国古老的越剧在时代式微,似乎已经“疑无路了”,在90后新青年陈丽君的探索发问之中焕发了时代生命,她用越剧的表达手法讲述武侠的故事,将传统的元素和电影的精妙无缝衔接,更重要的是她把这一次颠覆性的改编放在抖音上直播,突破千万人次观看。
细想之后,我们会发现,旧的问题被解決,新的难题仍存在。我们写作仍离不开绞尽脑汁,我们构思仍离不开煞费苦心,我们前行仍不离开聚精会神。有智能为后盾,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发现问题,探究答案是我之为人的意义。
展未来,于中国而言,2035年远景目标、中国工业5.0、千年之城雄安新区等核心理念由思考筹谋到逐步落地生根,这些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发展,也需要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应用。可以说,它们见证了许多问题的解決,呈现出无数答案的睿见,同时也在预备着未来会产生的种种问题。
于世界而言,也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如无人驾驶飞机、汽车,全息屏幕,火星度假村等等,但是问题是不断产生的,当旧问题被解决时,又会产生一系列新问题,如无人驾驶交通工具的销毁与管理,火星度假村的规划与管理等等。
这何尝不是我们对“答案”“问题”的深刻洞察,已知问题的答案会越来越多,待解答的问题却不会越来越少。
在如今开放的时代,答案已被人工智能创造出来,但我们不应止于答案,却不进一步探索,吾辈青年应当以答案为明灯,更加努力钻研,凭借科技与创新,不断探索问题之奥妙。
后一篇:托物言志类3篇+指导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