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书法,醉美!

(2023-06-11 10:03:45)

中国书法,醉美!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恰遇总台《中国书法大会》热播,就来说道一下“醉美”的中国书法!
这“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是最美,更是醉美:沉浸在书法之美间,如痴如醉!

书法之美,美在一见倾心!

写字好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见字如面。
就是对方与你素昧平生,但极有可能览罢你的一手好字,对你的印象分拉满了。
这也是从小到大赴考时,老师苦口婆心提醒你“字一定要写好看写工整”的缘由。

字如其人。一个人习得一手好字,我们就容易蒙上一层欣赏他的滤镜,想他下笔有神背后的勤学苦练,想他工工整整背后的温润儒雅,想他满纸清风背后的气定神闲。一眼望去,线条舒展,点撇个性,虚实得当,结构雅正,如山如海,赏心悦目,当一个人陶醉于一纸文字时,书法的美便显现了。我们可能都有过狂练自己签名的时刻,临到正式签名,“写自己的名字,仿佛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不敢有一点大意。一笔写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单是那三两个字,已恰恰显示出,一个人对美的追求。尤其,在我们越来越依赖键盘敲击,甚至时不时提笔就忘的今日,夸一个人“字写得漂亮”“真是字如其人”,绝对是一种清澈且稀罕的评价。

书法之美,

美在一笔一画见风骨!


你看那一“点”,像不像“高峰坠石”?
真正懂得书法的人,并不是看整个字,有时就是看那个“点”。书法上一个“点”,是形状,是体积,也是重量,是速度……你看那一“横”,像不像“千里阵云”?在写水平线条时,有的厚重,有的纤细,有的结尾带钩,有的淡如游丝……只一笔,如云布开,有了对生命广阔、安静、伸张的领悟。
你看那一“竖”,像不像“万岁枯藤”?一竖拉下去,写出悬宕,写出坚韧,写出向一切看来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的致敬。你看那一“撇”,像不像“陆断犀象”?尖锐、刚硬,汉字里的一“撇”,像切断的犀牛的尖角,像截断的大象的弯曲长牙,有强烈的挫刺感,笔锋逆势而行。“高峰坠石”,理解了重量与速度。“千里阵云”,学习了开阔的胸怀。“万岁枯藤”,体会了强韧的坚持。“陆断犀象”,知晓了棱角与个性。书法的美,一笔一画都是与生命勾连的。

书法之美,美在一字多变

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情感与人格的表现。”书法,称得上“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这一节奏、形线美感,在“天下行书第一”《兰亭集序》中表现得酣畅,王羲之下笔,每个字均有其独特姿态,相同的字也绝不“复制粘贴”,整体而言,千姿百态,错落有致。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字,要算“之”字了。全文二十个“之”字,方扁、粗细、纠连、急缓、曲直以至于大小,竟不相同。如第九行的第一个“之”便是提按微妙,似断若连。

书法之美,

 

美在字体、载体皆传神!


篆书之美——象形意境、岁月洗练的古朴之美。

隶书之美——厚重凝聚、庄严典雅的宁静之美。楷书之美——正大光明、仪态万方的包容之美。草书之美——灵动流畅、千姿百态的变化之美。

行书之美——流畅温和、行云流水的潇洒之美。

我们的先人,把书法写在骨上,写在陶上,写在纸上,写在竹上,写在锦上,写在碑上,写在青铜上,写在瓷器上,写出了天人合一,写出了力透纸背,写出了游龙惊鸿,写出了一见倾心,写进了历史的风里,一刮,醉了上下五千年的人心。

书法之美,

美在颇有人情味的传承!



还记得第一个教你写字的是谁吗?钟爱书法的作家蒋勋有一段散着墨香的童年回忆: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画,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

 

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手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
书法是有温度的。那种温度在大手握小手里,也在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时——书法,是“古人生命的立此存照”,如文化学者祝勇所言,“传下来,不只是供我们观看,而且供我们倾听、触摸、辨认——倾听他们的心语,触摸他们生命的肌理,辨认他们精神的路径……这些存世的法书告诉我们,他们没有真的消逝。他们在飞扬的笔画里活着,在舒展的线条里活着。他们,须臾不曾离开。”倒不必笔墨纸砚俱全,就是拿起一根笔,安安静静地坐在桌前,走他们的笔锋走过的轨迹,你自会发现:有人,不以千年之远,懂你,治愈你,点化你。

我与中国传统文化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那可是数不胜数,而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这春节了。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其中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吃饺子。吃饺子之前当然要包饺子啊。我为了能吃上美味的饺子,便自己动上手。
想吃饺子就要包饺子,这饺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饺子之前首先要和面。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进去。刚开始水倒少了,揉出来的面拿起来向下掉面渣。又加了点水之后,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总是加的不合适,光和面就这么难,等到吃上饺子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又加了一点干的面粉,面总算弄好了。可是一听妈妈说面还要放半个小时,真等的我不耐烦了。
面好了我等不及的冲到面旁边,拿出一小块面学着妈妈以前包饺子的动作把面揉成一个细长条。结果揉的一节粗一节细的还好揉了好长时间终于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饺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了下来,饺子就一定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制作难度。为了吃上美味的饺子努力!
接下来开始把面切成小块,再继续擀皮。擀皮是最难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饺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饺子馅熟了皮没熟。我把一小块一小块的面按成了可爱的小柿饼大小,便准备擀皮了。我一手拿着小饼,一手拿着擀面杖擀饺子皮。哎,像妈妈那样擀皮好难啊,我实在学不会最后我就像擀大饼一样擀了饺子皮。虽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还是不错。
该包饺子了,妈妈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猪肉大葱馅。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妈妈的旁边学着包饺子。包出一个饺子之后突然觉得包饺子不是那么困难。
终于包好了开始煮了,我在锅的旁边盼着饺子煮熟。看着饺子在锅里的翻腾如同一条条白色的鱼在欢乐的游戏。饺子煮熟了!嘴里吃着饺子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霎时,我觉得我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点评】本篇记叙文,采用镜头式的结构,分段叙写了春节的几个场面,条理明晰地写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隆重。构思很好,层次安排也非常明确。全文对于人物心理和神态动作刻画得细致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