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
(2022-11-23 12:41:25)
标签:
教育教学 |
真题展示: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多一点兴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一点欣赏,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精彩;多一点执着,让我们的步伐更加坚定;多一点担当,让我们的脊梁更加挺拔……
请以“多一点
”为题作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首先,从引题文字中“兴趣”“欣赏”“执着”“担当”这些词可以得知,横线上所填词语应该是正能量的、带褒义色彩的。其次从“更加丰富”“更加精彩”“更加坚定”“更加挺拔”这些词可以明确,必须写出所填词语给我们的生活或人生所带来的意义。另外,还要关注题干中的“多一点”,这个“多”应该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多”,与引题中的“更加”一词遥相呼应,要表现出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考场上能顾及到这点的作文凤毛麟角。
多一点努力
去做自己吧,做不被定义的自己。
——题记
把所有的不快给昨天,把所有的希望给明天,把所有的努力给今天。
今天你努力了吗?正所谓,不拼不搏,初三无味。(,)(正当我们当上了准初三的学生)可是初三了,我们好像很迷茫,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但是老师让我们坚信: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背后一定有挥洒汗水的身(背)影。
努力是什么?是操场上一次又一次的800米,只为体考的50分;(,)是一道又一道的数学题,一群同学打破砂锅(不惜代价)去讨论、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个又一个的英语单词,一遍又一遍记语法;(,)是一篇又一篇的古诗文,(一页又一页的文言文,)大家都在花时间、(,)花精力去学(、)去记。
努力又是什么?努力是同学们早起到教室开始早读,每一个清脆(翠)的朗读声都好像在说:(,)我要努力,我必须努力;(。)是课间休息,大家在拼命的刷题,有不懂地赶紧问老师问同学;(,)是吃饭排队时,紧紧握在手中的题单;(,)是嘴里重复着一遍又一遍的知识点;(,)是吃完饭后,抓紧那午休前的十多分钟,回到教室见缝插针(开始)写作业、刷题;(,)是晚自习下课之后,在教室背书,和同学探讨问题到熄灯前;(,)是每天躺在床上,脑子里还复盘(回忆)着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
努力还是什么?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知识小技巧(子),一遍又一遍记在书上,记在脑袋里,(一页又一页的知识小子跳舞着,)它们热忱地盯着我,好似在说快把“我”记在你的脑袋里,快奋进,快努力。
网上出现了一个(的)新名词“内卷”。(,)“内卷”是什么呢?是应该努力,是加倍努力,别在该努力的年纪选择“躺平”。大好青春怕什么输,多一点努力,前途多一丝光明。
为什么要努力?要让我们以后不会后悔,不留遗憾,有一个光明的前途,让我们不荒废这(浪费)美好的青春年华。
收起你的三分热情,收起你的懒惰,去拼搏吧,去努力吧,去奋斗吧,享受(展现)你这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去做自己,趁飞机还没有起飞,趁这个世界还不那么拥挤,(前面两句调整顺序)趁我们的双手还能拥抱彼此,趁我们还有呼吸,去努力,多一点努力,多一点光明,多一点希冀。
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有三好。
一、题记好。题记是对题目的延展,“不被定义”,那是青春最盛大的意义,仿佛看见少年眼底灼灼燃烧的光焰。
二、构思好。“努力是什么”“努力又是什么”“努力还是什么”三个问,构成三个排比段落,并层层递进,把孩子们努力的一个个场景如数家珍地摆在读者面前,这些画面来自真切的生活,接地气的同时,更让我们懂得“努力”的真正含义。接着巧妙穿插自己对于网络新词“内卷”的独特解读,再以“为什么要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多一点努力”的立意问题。
三、语言好。善用排比,不管是开头和结尾的排比句,还是文中的排比段落,都非常出彩。开头,仅以“昨天”“今天”和“明天”之喻,就把人生一言以蔽之。也喜欢结尾的排比,几句“趁”像星火般点燃了内心努力的意愿,也把“多一点努力”的文意推向最高潮。
多一点
欣赏
(欣赏,其实就是信心。一个人欲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有信心。)
在秦朝末年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笑到最后的,是汉高祖刘邦。提到刘邦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兵仙”韩信。若非(没有)韩信出神入化、宛如神迹的军事指挥,刘邦又凭什么兵围垓下,让一代英雄(天骄)项羽自刎乌江呢?那韩信的兵仙之旅(又)是从何开始的(呢)?韩信本是一个无名之辈,加入军队后也只是一个小小士卒,虽有惊世之才却无处施展。但韩信这匹千里马,终被萧何这个伯乐所发现,有了他自己的才干,再加上萧何的赏识,韩信才在刘邦手下大展抱负,成就了一世英名。
俄国的著名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同样如此,他当时怎么也想不到,(尚还只是一个无名小辈)名不经传的自己,处女作《童年》竟然能得到当时大作家屠格涅(列)夫的大加赞赏,(和)并得到一封他亲自书写的鼓励信。屠格涅(列)夫的赏识就像一剂催化剂,让列夫.托尔斯泰在俄国的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从此他越战越猛,(直到)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成为世界文坛一颗耀眼的巨星。
盛唐诗人李白的经历与其相似,却又略有不同——“诗仙”不需要任何人的赏识,有他自己的欣赏就够了。在盛唐政治经济文化都高度发达(那个五彩斑斓)的背景之下,李白无疑是众多天之骄子中最为奇特的一位。他能前一日还在玄宗的大殿上位列宰相,也能后一日就被玄宗贬到遥远的江湖;他能前一日还一掷千金,豪放到极致,也能后一日就(只能)勒紧裤腰带度日,仗剑走天涯,潇洒到极致(了)。
李白的人生好像天生就似那江海中的巨浪,大起大落又波涛汹涌。(就像)《行路难》中,李白上一秒还在写寒门子弟入仕(学)无门的艰难,下一秒便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情)壮语。他总是那么(的)乐观积极,充满豪情,也那么(地)自信达观!可以说正是自我欣赏的光芒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诗仙。
韩信的成功,是自身惊世之才与萧何的欣赏(识)二者合一的结果;列夫.托尔斯泰的成功,是自身无限潜力与屠格涅(列)夫的欣赏(识)互相结合的成果;李白的成功,则得益(在)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笃定信念和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欣赏。
多一点欣赏,我们的生活必能更加多彩;(。)多一点欣赏,我们的未来必能更加辉煌。
点评:
九年级在学议论文,很多孩子一提笔写作文,真是不由自主地要去讲大道理。但又受思想深度和知识储备所限,议论几句就捉襟见肘。这篇带议论性质的考场作文,是众多议论文中的上乘之作。
此文行文思路相当清晰。围绕所填“欣赏”一词,依次列举三个论据:萧何对韩信的欣赏、屠格涅夫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欣赏及李白的自我欣赏,多角度展示了“欣赏”对于一个人人生的重要性。议论文说理要在有充足论据的基础上展开,那才可以做到有理有据。
最后两段是总结。倒数第二段是对前面三个事实论据的小结,指出他们人生的成功、精彩无不与“欣赏”息息相关。最后一段是对整篇作文的总结,也有点题之效。原文只有第一个句子,修改时添加了一句,与前句在句式上形成对称,在内容上,从“生活”拓展到“未来”,文意更广,寓意也更深。
文章原来是总分总结构,第一段:“欣赏,其实就是信心。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有信心。”这个开头很是令人困惑。首先起句不成立。貌似斩钉截铁地定义,但是“欣赏”是要分欣赏者和被欣赏者的,武断地定义为信心,有点莫名其妙。后面一句话则让文章的立意模糊起来:是要写“多一点欣赏”,还是写“多一点信心”?修改时果断删去,直接以事例入笔,最后总结点题,使整篇文章变成“分总”结构,反而思路清晰,论点也鲜明突出了。
前一篇:《简·爱》2022
后一篇:作文:特别的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