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复习

标签:
教育语文教学语文教学 |
《孙权劝学》复习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 北宋 政治 家、史学 家 司马光 主持编撰的一部 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主题探究】
本文描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字词】
1.初,权谓吕蒙曰:
当初
3.蒙辞以军中多务: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6.但当涉猎:
8.卿言多务,孰若孤?:谁
10.及鲁肃过寻阳:
1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略,见往事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阅读理解:
1 鲁肃“大惊”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什么神态?表现十分惊奇的神态与情不自禁的赞叹。
2 吕蒙的答话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显示出他怎样的神态?既显示了他颇为自得的神态,又巧妙地接应了鲁肃的赞叹,表现出一种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情孙权劝学与鲁肃赞学两件事。
4、 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6、 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也在不断的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0 本文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以对话表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 神态、心理。
11 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概括本文的内容,这个成语是 开卷有益
12 文中的“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是孙权入情入理现身说法地劝吕蒙学习,而“蒙乃始就学 ”说明吕蒙是一个一点就破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是鲁肃赞美吕蒙学有成效的话,这是一种 侧面描写 的手法。
13 孙权劝吕蒙学习,为吕蒙确定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学习方法是什么?见往事耳 但当涉猎
【问题探究】
1.《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文在内容上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都是亲近的人对主人公学习的影响。
不同点:孙权对吕蒙是积极的促进的影响,吕蒙学有所进;方父对其子仲永是消极的影响,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
2.文章出了两个成语:(1)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2)吴下阿蒙:指学识浅薄的人。
3.文中共出现了3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他们分别有什么性格特征:见笔记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体现吕蒙的惊人长进,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6.学了本文给你什么启示?
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只要肯学,挤出时间去学习,就会学有所成。
7. 孙权是怎么劝勉吕蒙学习的?
答:孙权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 “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
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中考题目】
1.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答:刮目相待
2.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
答: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现身说法)来劝吕蒙学习的。
3.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答: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
4.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难道是要你去阅读经书当博士吗?我只不过是叫你多读点书,熟悉一些历史罢了。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为了增长见识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