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范进中举》公开课教案

(2017-11-25 16:13:43)
标签:

教育

语文教学

公开课教案

                  范进中举                                      

一、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4.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布置自学:

  1. 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

  1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3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2.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 (即教师导入。)

  师: 1、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又怎样呢?

  2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范进是人物,中举是事件,标题就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 (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 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 (学生讲前先展示范进中举前后的有关图片)

  () (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讨论下列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就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难怪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是开放性题目,不要求有标准答案,要允许学生充分发表看法,鼓励有理有据,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

  ()(知识迁移) (多媒体展示以下三个问题)

  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同学举例说说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

  3、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

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老师或者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老师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作业)

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20171128

 

 

 

 

 

 

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范进中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2篇讲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这是一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本篇课文共需二课时,今天我重点说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教科书上的单元说明中明确指出本单元的教学要点为: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从而逐步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因此,结合本文内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2)通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3)体会小说夸张、讽刺的手法。(4)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并尝试课堂写人片段。

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说教法、学法:

1、教法: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以下教法指导学习:提问法,长文短教,因而教师提问的导向作用是很有必要的。提问精而巧,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表格法,填写“中举前后对比”表格,突出主旨。

2、学法: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初中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在鉴赏本篇小说时,采用圈点法、讨论法、朗读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化用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一首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中者”痴,谁解其中味?

联系我国古代封建科举考试导入。

(二) (二) 交流预习:1、 首先简单交流有关科举考试的文学常识,让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个初步的了解;2、有重点地进行强调,完成字词积累。

(三) 整体感知:1、 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故事情节。2、 让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这个环节主要分课前和课堂两个步骤完成:教学案的课前预习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故事情节,知道小说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大致分两部分。请学生在书上画出他中举前后的巨大变化,并口头复述。这样学生对情节和人物就有了整体的看法,通过课堂上预习交流环节进一步加深认识,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也突出了老师的指导作用。3、速读课文,完成表格。教学案上显示表格内容,从四个方面对范进中举前后进行比较,这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完成表格的过程就是全面把握课文的过程。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旨做好铺垫。

(四)课堂探究。针对课文我设计了二个问题:你认为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文中对范进的刻画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学生根据问题先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

(五)拓展延伸: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成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通过和《孔已己》的对比,加深对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提升。

(六)小结:归纳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明确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七)布置作业。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以范进中举前后分为两部分,力图表现情节的清晰。然后引导学生从范进的外在表现挖掘人物背后的内在本质。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种种对比,将范进中举前后的性格特点“猥琐懦弱”和“圆滑世故”分别写在“疯”字的两旁。通过探究范进发疯的原因,明确其自身原因就在于“热衷功名”。我的板书设计力求干净精炼,而又能突出人物形象。

我的上述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理念,围绕《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展开。在教的过程中,我试图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主要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把握范进形象、理解主题的目标。本着这样的思考,我精心设计教学案,争取对学生学习起到辅助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