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逢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周年忌日,7月9日晚八点,季先生儿子季承做客科教《非常父母》,回顾了季先生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点点滴滴,将一代大师的传奇人生真实呈现于世人面前。
季羡林自幼离家,由叔父接到城里念书,就这样,6岁的季先生就离开了母亲,直到若干年后回家为父亲奔丧,才又见过母亲一次,却不曾想这一别再见就已遥遥无期。奔流的泪水和无尽的悲痛,也改变不了天人永隔的遗憾。成家之后他远赴德国读书,一走就是11年。谁也没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他的归期变的遥不可及。他离开的时候季承才3个月大,在儿子成长的岁月里,完全没有关于父亲的记忆,直到有一天一身洋装的父亲回来了,摸了摸季承的光头,递过来一支钢笔做礼物,这段记忆定格成了季承心中永不退色的画面。虽然没有更多的交流和爱抚,但对季承而言,父亲终于不再是一张照片、一个符号、一个幻象了。以后自己可以更理直气壮地对小伙伴说:“我有爸爸,在德国念书呢。”因为一个误会,季羡林一气之下与儿子13年不相往来,病榻之前,季承深深感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久久跪地泣不成声,终于一对怨隙已深的父子又找回了久违的亲情。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段并不美满的婚姻桎梏了季羡林的自由和感情,因为传统的道德的约束,他没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幸福。于是美丽善良的伊姆加德孤苦伶仃,抱恨终身;夫人彭德华终其一生还是没能等到季羡林的爱情。相敬如宾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无奈和不甘,终化成一身叹息随着老人的离去入土为安了。
如果说季老是一个不太完美的儿子、一个不太负责的丈夫、一个不太称职的父亲,但他却那样牵挂着祖国,那样热爱着自己的事业。走进季羡林先生的故居,看到的似乎处了书还是书。他的书桌上,永远摆放着一篇篇、一部部尚未完成的文章和著作……季承回忆说每天凌晨3、4点钟,季老的书房中就亮起了北大校园里的第一盏灯,直到晚上10点才入睡。季老的工作和活动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他有着一套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三不养生法”,即: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因此以九十之躯来承担如此重负,仍然精力充沛、身体顽健。
斯人远逝,星光永恒,7月9日晚八点,BTV科教《非常父母》倾情奉献,缅怀在我国文学、语言、教育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季羡林先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