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章红艳音乐文化讲堂(78) | 有感(二)

(2017-11-04 00:03:35)
标签:

公益

琵琶

章红艳

王次炤

音乐之美

分类: 我的文章
                                          
章红艳音乐文化讲堂(78) <wbr>| <wbr>有感(二)
                                          
                                         音乐之美
                                                                    文/薛冰倩

    送走炎炎夏日,踏着季节的步伐,不知不觉中早已迈入了秋的地界。匆匆行走在森林公园中,比往常心里又多了一份激动与期盼,巴不得可以一下子就能到了书画频道的门口,因为今天的文化讲堂请来的是我们都心心念念盼望了好久的王院长。我想,身为一名中央音乐学院的“小老学生”对王院长的感情又有些不同。我是一个从附小附中长大的孩子,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幸运的是,我们是一批成长在王院长的鼓励与爱中幸运儿。而王院长的学识更是多到没法形容,所以对我们来说王院长讲的课那就更是一个听不够!

       

    “为什么大众会说听不懂音乐?”“怎么才能算是听懂了呢?”“音乐的美又是什么?”······

        

     一连串的问题不禁让我们反思,是啊,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时时都有音乐伴随着,可是事实上学过音乐的人又有几个呢?说自己听不懂音乐的人又到处都是,可是这依然不能阻止我们在听到音乐的时候,内心里会感受到各种微妙的情绪,我想这些情绪就是所谓的音乐之“美”的理解了吧!王老师告诉我们:音乐的美包含在听众对情绪的感受之中;包含在听众对音乐风格的体验、对作品的精神内涵的体会中;包含在听众被印象所激发的想像中。抛开了那些复杂化的想法,我们回归到内心里最本真的情感,音乐就是这么神奇的东西,可深可浅可高可低。不是只有音乐家才可以听懂,完全其实不懂音乐的人也可以听懂的,只要你有情感,优秀的音乐就是这样,你可能不知道它在表达什么,但是听到这个旋律的你一定可以感受到忧伤、难过、激动、愤怒、高兴······


    舒缓柔美的旋律如同一条潺潺的溪流,流入了大家的心里,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平静了下来,大家都沉浸在美国作曲家巴伯尔的作品《柔板》的优美旋律里,大提琴的低厚深沉,小提琴的如歌如诉,长笛的优美灵动······丝丝缠绕,扣人心弦,让你忍不住的想闭起眼睛享受,就像这首曲子的名字一样,美感浓厚的旋律线带我们体会了一把“柔”之美; 画面一转,肖斯塔柯维吉的《节日序曲》一下子把我们从平静里拉了出来,气势庞大的管乐吹奏出让人兴奋的旋律,越来越快的速度和渐进式的紧凑旋律的让身在课堂的我们放佛也置身在盛大的节日场面,心绪难平,这首有着明显的时代大背景和创作目的明确的乐曲,暂且定义为“欢腾”之美吧;同样令人震撼的还有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乐》,但是完全不同的是命运交响乐让我们听到是面对黑暗与命运搏斗的不屈精神,恢弘的气势令人震撼的开场,所有乐手内心的爆发的情感让我们在音乐背后好像又听到了一丝的倔强和无奈。 我想这可能是“悲愤不屈”的美吧! 

         

    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肖邦的《雨滴》、德彪西的《牧神午后》、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盘旋重播。

         

    直到讲堂临近尾声还有人大呼“听不够”!是啊,在现在这个喧闹的社会环境下,多么难得我们可以安安静静的坐在这个小小的屋子里,回归本真的去品音乐、学习各种知识。受益匪浅的一堂课让我对音乐又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小小的期待一下王院长的再次到来!



音乐文化讲堂感想
                                                       文/付雨


   又是一年秋意浓,微风习习,讲堂门前的树落的满地金黄,一群人在树下玩的甚欢,而讲堂里的另一群人也在满心欢喜的期待着一个人的到来。


    在热烈的欢呼与掌声中,第78期音乐文化讲堂客座讲师王次炤教授,走上了那个充满故事的讲台,开始带领我们一起赏析音乐、了解音乐的美。


    王教授说,音乐的美在于听众的感受中、在于听众的体验中、在于听众的精神内涵中、在于听众的想象中。一曲优雅而伤感的巴伯的《柔板》、一首充满庆典气氛的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便让我们深深沉浸在对这旋律无尽的幻想与感受中。有序的巴洛克,是巴赫《三部创意曲》中两条旋律严谨而自然的交替;富有想象的浪漫主义,是柏辽兹《‘幻想’交响乐》外向敏感的爱情故事;肖邦《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中庸,平静又略含忧郁。从风格特征,到精神内涵,王教授在与我们一同欣赏美的音乐的时,还给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关于作曲家与相关作品的故事与来源。


    在学校我曾有幸选过王教授的选修课,便是这门“音乐的美及其鉴赏”,即使是已经上了一个学期,今天再来却也觉得十分新鲜与珍贵。音乐是多变的,它不仅能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还能将视觉的感受转变为听觉。清晨,太阳唤醒沉睡中的大自然,那是格里格的《朝景》;在捷克两条性格不一的小河纠缠融合,那是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一段极具戏剧性的爱情故事,柴可夫斯基用音乐性上的冲突来诠释《罗密欧与朱丽叶》。


    两个多小时的课程,王教授一刻没有停歇,台下也都是全神贯注,以至于都没有注意到这小小的讲堂门口早已站满了听众。王教授的讲,通俗易懂又让人印象深刻,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结束了王教授精彩的讲座,接下来的时间,是我们一如既往的琵琶课,今日人气爆棚的讲堂,台下密密实实的坐满了琵琶学员:有慕名从外地特意赶来的音乐爱好者、有刚刚能够抱住琴的小朋友、有因为对音乐的喜爱重拾琵琶的叔叔阿姨、还有专业院校被讲堂吸引来的学生。章老师一人在面对着济济一堂的大课,除了带领大家一起练习,之后仍是耐心的听了每一位学员的弹奏并悉心指导。走出讲堂,眼见天已经彻底黑了下来,不禁感叹时间的飞快,以及这里所有人对音乐的痴迷。


    “每一个听众都能成为一名音乐鉴赏家,它取决于我们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我们自己的努力。”包括琵琶,所有事情,亦是如此。

章红艳音乐文化讲堂(78) <wbr>| <wbr>有感(二)
 
章红艳音乐文化讲堂感想

                                           文/王谌思

      如果说听一场音乐会,看一场精彩的演出会让人从头到脚的兴奋,那这期文化艺术讲堂请来王老师为我们讲述《音乐的美及其鉴赏》则是让我们感觉仿佛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一扇艺术之美的门。从知道这期讲座会请来王老师开始我们就满心期待,直到昨天讲座正式开始,全场座无虚席且无不聚精会神,从大家的目光中就能看出对王老师讲述内容的向往,对获取知识获取美的渴望。我在学校曾上过王老师的课程,王老师是一位正真从学生角度出发的老师,他深知我们欠缺的方面,课上让我们亲身实践提高自己。每次上课前王老师会精心挑选一篇很棒的论文,布置大家回去学习,来到课堂用我们自己的话来为大家讲述这篇论文。从这个过程中我们提高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我们今后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今天的讲座王老师则是用更简明的语言来讲述西方各时期音乐的美,哪怕是一位音乐的门外汉也会慢慢走进西方音乐美的殿堂。


    王老师首先介绍了西方各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并分别播放了一些代表性的音乐,如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是极富想象力的,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逻辑更加清晰等。音乐还可以表现视觉形象,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木管的生动运用去模仿鸟叫声,忽远忽近,让我们脑海中浮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仿佛置身在自然之中;再如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优美至极的旋律仿佛让人眼前浮现那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的河水蜿蜒流淌,不禁让人连起鸡皮疙瘩,引起强烈的对美的共鸣;音乐还可以表现文学形象,如交响幻想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取材于文学题材的标题交响曲,它表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两家的积怨,最终相爱的人酿成死亡的悲剧等等。


    王老师的讲座让我们了解到许多很有意思的知识和许多大师们音乐背后有趣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无论从巴洛克时期还是到后来的先锋派,都可以感受到乐曲美的体现,作曲家们所有表现技法都是为了表达内心,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传统永远不会消失。作为听众一员,自己如此幸运能在两个小时内收获这么多的知识,感谢王老师,感谢艺术文化讲堂,让我更了解音乐,更能进一步感受到音乐那无处不在的美。




                               预告:第79期章红艳音乐文化讲堂

时间:2017年11月19日  14:00(暂定)

地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  书画频道演播室


章红艳音乐文化讲堂(78) <wbr>| <wbr>有感(二)

章红艳音乐文化讲堂(78) <wbr>| <wbr>有感(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