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 收获我们的成长

第29期课堂感悟
文/李跞
初听到“蓝夹缬”这个陌生的名词,相信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充满了疑惑和好奇,我甚至连这几个字的读音都无法确定。带着种种疑问,我们随着张琴老师开始了对这个未知名词的了解之旅。
“缬”是指染花的丝织品。“夹缬”顾名思义就是用两块相同花纹的模板将织物折叠夹紧,然后再行浸染。用模板能染出工整对称的图案,并且能套染多种颜色,是一种直接印花的方法。“蓝夹缬”即可理解为蓝色的,用两块模板折叠夹紧进行浸染而形成的一种染花丝织品。这种印染工艺有着上千年历史,一直在江浙地区一代一代的传承着。蓝夹缬多用于新婚被面、门帘床沿、头巾服饰等,这种民间手工技艺堪称我国传统印染工艺活化石、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原以为了解了这些知识就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蓝夹缬。但张琴老师接下来对蓝夹缬文化背景的介绍让我顿时对这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张琴老师本人肃然起敬。
蓝夹缬上的图案是由对仗工整的八个或更多的图案组合而成,其中每一个图案的内容都极其考究。它们大多是由戏剧元素组成,也有少数是动物等其他内容。可是为什么这些图案要以戏剧文化作为主题呢?为了了解隐藏在图案背后的文化,张琴老师遍访温州、丽水、台州及闽北宁德地区、闽南泉州地区的雕版艺人、染坊师傅及民间戏班老艺人,对蓝夹缬的原料、印染、版刻设计等一整套流程作了前所未有的详尽记录,对蓝夹缬流行地区的民间文化圈作了社会及人文的历史分析,澄清了作为“四缬”之一的蓝夹缬由盛渐衰,及至湮没的历史之谜。
回到宿舍,下午张琴老师的精彩讲解与晚上大家的深刻讨论和章老师的总结让我感慨颇深。主要体会如下:
一、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现象,每个现象的背后会有它的本质,我们往往根据事物的表象武断地推测出它的本质,但这个结果就一定正确么?在没有真凭实据之前,一切推断都是苍白无力的。一个有着严谨学术态度的人是不会随便根据自己的所闻所见而推断出结果的。就如张琴老师研究蓝夹缬图案背后的戏曲文化的过程一样,她并没有因为看到印有戏曲图案的印花布而武断地得出结论,而是先假设,然后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来作为佐证,最终才有理有据地得出了结论。这才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种值得学习的学术精神。
二、不论是专业也好,爱好也罢,没有热爱就没有执着,没有执着就没有付出,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只有当你全身心热爱并投入到喜爱的事业中去时,你才能迸发出最强的能量。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我对音乐、对琵琶、对艺术的热爱会永远伴随着我的学习过程,并始终支撑着我不懈努力。
我非常庆幸自己有幸听了这次文化课堂,在丰富了自己知识面的同时更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涤,让我对学术研究的态度有了新的认识。作为研究生,我觉得这种严谨的态度和对专业的热爱是支撑我前进的动力,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并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继续前进。
第30期课堂感悟
文/李彤
4月21日,晴朗的天空下,章老师带我们提前来到美丽的森林公园,在户外一起享用了一顿丰盛的野餐,伴随着快乐的心情,我们开始了本期的音乐文化讲堂。在本期的讲堂中,章老师邀请到张圣洁老师,为我们讲授蒙学系列丛书《蒙学十三经》,从而为我们解开“蒙学”之谜。
在讲堂上,无论是小朋友还是作为青年的我们、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都聚精会神的聆听,并认真记录笔记,像这样年龄跨度之大的课堂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更重要的是我们都很认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马上提出,张老师也会为我们耐心解答。我想,虽然我们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但是我们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是一样的。
像《蒙学十三经》这类优秀的中国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但通过音乐文化讲堂使我们了解到这一点并从中受益。课后,章老师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传播来让更多的人受益。”我想,这也是章老师举办免费音乐文化讲堂的一个用意吧。听完本期的讲堂,我也愿为传播中华文化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第31期课堂感悟
文/陶亮亮
5月19号的北京大风,这样的坏天气并没有挡住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讲座的热情,这次是张圣洁老师主讲的《蒙学十三经》第二讲,接着第一讲继续教授大家识字类知识。通过学习,我发现许多常用字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读音、字义就会大不相同,这使我认识到科学、规范用字的重要性,这套书不仅仅是针对儿童的启蒙读物,对于成年人来说更是帮助一般的读者补上国学教育的基础课。
下课后章老师说,我们学习了《蒙学十三经》后,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读音,然后再去纠正身边的人。虽然让每个人都摒弃自己已成习惯的错误读音,按照书中的正确读音去读或许可能性不大,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知道到底什么是正确的,当说到一些字、一些成语的时候能够说出正确的读音和为什么这么读,尽可能多的去接受、学习不同文化领域的知识,做一个横向发展的人,不要仅仅局限于琵琶专业的学习和研究。
第32期课堂感悟
文/崔颖
6月23日的北京晴空万里,今天是张圣洁老师《蒙学十三经》的第三讲,章老师从大连赶回京,直接来到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她在开场时对我们说:“回京时,大连在下着雨,还在担心是否能够顺利回京,但到了北京看到晴空万里,心情非常好。”我们也如往常一样,在学校门口集合,一起来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每月一次的讲座及琵琶课堂,不仅成为章老师,也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的课堂开始了《三字经》的学习,并且加入一个特别有趣的环节,即张老师带领大家诵读《三字经》。初闻《三字经》,你可能会想,这只是孩子的读物,跟自己可没什么关系,但是,千万不要小瞧《三字经》,这恰恰是成人们更需要受教的。在这一个半小时的讲课中,张老师从作者、重要订补本与注本、特点、定位以及影响等各个方面给大家讲解了这部被现代人评价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小百科全书”的《三字经》;张老师将其分为四个部分,并逐一进行讲解,如“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人们熟知的成功之例;还有“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做人之道。
跟随张老师诵读的这个环节给我的感触最深,这样一位老学者带领着满满一课堂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甚至阅历也大不相同的“学生们”诵读《三字经》的场景,甚是温馨。每一个人都非常认真地在学习、并且跟随着张老师大声朗读,无一例外。
在结语中,章老师说道:“我们在这里感受文字、感受韵律,感觉像是回到了儿时的课堂。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对儿时课堂的回忆。”可我小时候却不会想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会坐在这样一个讲堂里学习《三字经》,学习本该小时候就烂记于心的知识,但是,活到老学到老,不论年龄大小,都有学习《三字经》的资格与责任,去感受每一个字,用理解的方式去读,不要让它成为你生命中的盲点与遗憾。
第34期课堂感悟
文/王谌思
这次,依旧是张圣洁老师为我们讲解《三字经》。老师说《三字经》全篇以三字分句,一字一义,所以要读懂它必须先从读音开始。从复习上次的篇章,到领读新学的段落。老师耐心的带着大家把容易读错的字一一挑出来,让大家标上读音,并详细的解释这个读音的来源和意义。“择邻处”的“处”为什么要读三声,“弟于长”的“弟”是通哪个字,“须讲究”的“讲究”为什么不能像我们平时习惯的那样连起来读。张老师细致而严谨的治学和教学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