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印朱绶——记印绶的制作过程

标签:
编织手工印绶环编绣文物 |
分类: 手工 |


这是搭配上印绶后的玉玺。最后的做旧工作尚需由修复中心完成。
成品印绶总长50cm(含穗子长8cm)
绦绳宽1.1cm,厚约0.6cm
最大珠结直径2.6cm。
在接洽过程中,修复中心只能提供给我他们前期拍的原物照片,并印绶各部位的目测尺寸,我本希望他们能提供更准确的实测数据和更细微的照片,但因为时间紧迫,再次从库房提取文物需要走程序,层层审批,还会耽搁到更多时间,所以我只能依据修复中心提供的仅有的7张照片和推测的数据,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再推测。
*********************************************************
一、制作技法的确定
仿制工作,从确定印绶的颜色开始。通过观察资料,只能选取照片中颜色相对保存较好的穗子露出的部分采集。大致确定了颜色为红中偏黄的朱红色,按照古代天然染料的成色对比现代并不太鲜亮的特点,在饱和度和明度的选择上略有减低。按照丝线色卡订购合适的色丝。
第二件工作就是确定印绶绦绳的编织结构和粗细。在丝线寄送过程中,正好可以分析下绦绳的结构。从资料图中明显能看到,绦绳呈扁平状,侧边有经线交错,放大图片细看能看到经线挑压的走向,因此可以得出:这是一条2/2的扁平筒状结构的手工斜编绦,经线共16组,分为互相交错的左右两组。结构已经确定,就可以用现成的丝绳来试织了,试织既可以检验组织结构是否正确,也可以获得每组经线粗细程度的数据,以便确定正式编织时候的丝线粗细。
第三件工作是确定印绶结穗上络子的编织方式。在文物资料图中,能看到印绶上共有大小9个珠结,他们都被网络络住。这部分其实是整个仿制工作中最难的部分,因为文物资料图中,并没有这一部分的结构放大图,工作人员也无法提供更多的描述,只提供了手触珠结比较硬实这一线索,所以只能进行大致的推测,可能会和原物的真实制作方式不同。我选择的是外观上比较接近原物的环编绣技法,从现有资料来看,环编绣实物初见于南宋,盛行于明代,至民国时期尚有保留。环编绣基本技法并不复杂,但可以通过行针、环的组合产生多种变化,这次我采用的就是二针隔一环的方式。并进行了试织。
而内部珠结,结合清代一些结穗内部为缠绕纸胎的制作方式,打算采用比较容易实现的裱糊纸胎的方法来制作。但珠结尺寸只能根据图片资料和修复中心给的数据来进行推测。
***********************************************************
二、各部分的分别制作
(一)绦绳的制作。在前期试织获得的基本数据上,确定绦绳的每一组经线由33根丝线组成,成品需要得到90-100cm长度的绦绳,因此每一组经线长度定为135cm。
接下来主要工作就是把每一小支的丝线进行并股,但没办法一次性就绕起33根线,所以分为三次进行,每一次绕起10小支左右的丝线,绕在线板上备用。再将三个线板的丝线合并成33根一组的经线。在解线、并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刺绣丝线因为是两绒弱捻而成,有时候会出现两绒线长度有差距的情况,这就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随时梳理丝线,保持丝线的顺滑平整;另外,部分丝线线头扎得太紧,导致染色时候无法吃色,出现白色线段,还有部分丝线有接头,这样的丝线都要弃用,不然将影响成品的外观。
将上一步并合好的丝线,按照135cm的长度截断,分成16组,分别绕在线板上,备织。然后每个线板加上配重,上方形编织凳进行编织,编织过程中按照2/2(2上2下,即挑2压2)的规律进行,最后得到成品绦绳。
(二)流苏线和络子线的制作。流苏和络子线是合捻而成,先需要进行粗细的确定,将不同粗细的丝线合捻成小段成品,对比上一步编好的绦绳和图片资料,确定络子线为2组2根丝线一次合捻而成,流苏为2组4根丝线二次合捻而成。
将丝线每2根为一组绕在线板上,共需要准备4个线板,准备捻制络子线。将丝线每4根为一组绕在线板上,也需要准备4个线板,准备捻制流苏线。捻制的方式:准备好两个支架,相距长度大约为20米(这也是现代刺绣丝线每小支的大概长度),将两个线板固定在一端支架上,线头解开,线头另一端分别固定在锭子上,置于另一边的支架,对两个锭子进行右向(逆时针)加捻,待到丝线吃紧以后,固定两个锭子这一端,将线板一端的两个线头固定在同一个锭子上,对两组丝线进行反向合捻(即左向/顺时针方向),合捻好的丝线缠绕上大线板上备用(络子线)。如果是流苏线,需进行二次加捻,则把合捻好的线继续进行强捻(继续左向加捻,让丝线吃紧),然后直接绕在锭子上备用即可。络子线制作好后,缠绕在大线板上,并用高温蒸汽蒸烫约2分钟进行定捻。
绕在锭子上的流苏线还需要进行二次合捻,但二次合捻是在流苏架上进行。流苏架是在一根竖直固定好的方形木杆,木杆上需按照流苏成品的长度进行钻孔,两个孔洞位置上下顺直,间距8cm。准备两支长度约有15cm以上的长钢钉,粗细以手掌施力不会弯曲为度,插入孔洞。然后将加捻后的丝线缠绕在钢钉上(不讲究缠绕方向,以自己习惯为准),线头两端需固定好。然后从下面钢钉处,用锭子每次挑出一圈丝线来,进行合捻(右向),合捻好的丝线固定于另一根细长针或钢钉上。逐次将所有圈数的丝线都合捻后,下部都已穿在长针上,上部也倒换在另一根长针上,然后固定两支长针,绷紧合捻好的丝线,高温熨烫定型。如此次流苏线的下端不需要成为明显的圈圈,则需要将下部长针换成坚牢的细股线。最后需要撤出上下两头的长针或线,需注意将上面长针替换成长股线,穿过每一圈流苏头,方便后续流苏头的固定和制作。
(三)珠结的制作。在前期推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编好的绦绳尺寸,再将珠结的尺寸进一步细化固定。裁好纸条备用,纸条宽度略宽于成品尺寸。将纸条包裹在预定粗细的芯子上(可以用合适尺寸的各种笔杆),边包裹边用白乳胶粘贴,尽量将纸条包裹得紧实,待裹到预定尺寸的粗细后,从芯子上退下,用烤炉慢慢烘干。
将晾干的纸卷用砂纸打磨两面,使之平整。然后用刀将边缘削得圆润形状如老式算盘珠子,并打磨光滑备用。接下来要上色,颜色使用丙烯颜料,对照丝线的颜色,选用朱红色和赭石色调和,用笔刷刷于纸胎上,并烘干即可。
(四)络子的编织。首先要准备粗细不同的几个纸卷做芯子(或者合适的圆柱体物品),直径按照前面细化好的珠结外径尺寸(1.4cm、2cm、1.9cm、2.2cm、2.6cm)。络子的编织采用了环编绣技法,选取足够长的络子线(按照珠结大小,所需长度从2米、3.2米、5米、7米不等),线要一次性预估好,太长不便于编织且造成浪费,短了则需要接线头,成品不美观,如果预估不好,则宁可多留长些。络子线起头打活结,线头再绕一圈,然后套入芯子上,按照两针一环的方式一圈圈进行编织,每两针之间的距离以刚好够容纳下一圈两针为度,太宽了则纹理粗疏,太密了则不好穿孔眼,结尾则在末尾一圈的环中都挑穿一道,留好线头即可。
将编织好的络子套入珠结,收紧上下两头的线头,并用针线打结再多走一圈,然后剪掉线头即可。
络子起头和起针
因为线太长,编织过程会遇到线打结时候,需要耐心解开
编织好的络子
(络子的制作)
三、印绶的组装
印绶组装在印纽上,一来作为装饰,二来也可以起到提系的作用,三可以在用印时候套于手腕起到固定印玺的作用。
组装顺序:将绦绳从印纽孔洞穿过,对折,两端平齐。然后依次穿入大小不等的几个珠结,绳梢再系上流苏,线头处则先用细线缠紧,再用粗棉线缠绕几道加粗,外面包裹上丝线即可。印绶即组装完成了。
(印绶成品图)
四、结语
我国的手工编织技艺源远流长,各种组绦复杂精妙,如西汉时期的“千金绦”,不仅时代早,而且技艺复杂,耗费人力。印绶在战国时代主要还是栓印之物,到了汉代,因其明显的外观,随同印章一起,以不同材质和颜色形成了区分身份等级的制度,如“金玺绿绶”“金印紫绶”“银印青绶”“铜印黑绶”“铜印黄绶”等等都是这种制度的体现。此时印章都很小,印绶可装在鞶囊中。此后时代更迭,印绶制度出现分化,绶被独列出来,成为礼服的重要配饰;鞶囊也发展出了储物装饰等功能,装饰和形态更加多样,成为后世荷包的源头之一;而印章因钤印媒介变化,变得越来越大和精美,依旧延续了通过材质和印纽表示身份等级的制度,印纽上系组绦依旧称为印绶,虽然不如汉代一般繁复,但一直是各类高级印玺必备的。
通过对比已知文物,这款印绶上的珠结和结穗做法和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的丝绦几乎是一致的,同墓还出土有一双精美的环编绣编织鞋。可见南宋时无论是丝绦编织、结穗制作还是环编绣技法都是很成熟的。
令人遗憾的是,印绶作为手工编织技艺的一种,也和手工编织一样不受人重视,且因为是有机质,难以保存,能看到的印绶实物也多是清代的。在仿制过程中,因为资料稀缺,无法找到熟知且掌握这些技法的前辈来请教,也为仿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可谓是筚路蓝缕,摸索爬行了。将本次仿制过程记述下来,抛砖引玉,期望能有更多的老师和手工者、爱好者的加入,活跃这些孤独的技艺们,让他们重新焕发光彩照耀今人。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