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开始尝试第二次植物靛蓝染色。
第一次是以失败告终的,以前听金老师说起过,靛蓝染液首先要搭配好,然后就是“养”,养的是里面的微生物,通过微生物的反应给布料上色,养不好就失败了。相对其他染料经过煮就可以染来说,蓝染并不省事。而且是和活着的生物打交道,虽然我也心诚,无奈技术方面还得自己积累摸索。
已经有过了一次失败,我对第二次尝试来说,没有太大的希望,就是想给自己一个死心的理由:要是这次还不行,就放弃了。
揣着这样忐忑的心,开始谨慎的搭配起蓝靛染液,染料是蓼蓝经过发酵制成的蓝靛泥,市场购得,虽然分量很少,但价格挺贵——烧钱。第一天、第二天没什么变化,我都想把染液倒掉了,但是又不甘心,继续养着,期盼里面的微生物能感受到我的祈祷。第三天打开一看,发现和前两天不太一样了,用勺小心盛起来,发现染液已经是黄绿色,这说明染料还原成功了!!兴冲冲拿小布片试验下,布料拿出一瞬间从黄变绿,然后逐渐变蓝。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但是烦恼也紧接而来,因为没做好有成功的准备,所以并没有打算好要染什么样的布料,要不要扎染什么的。赶紧在脑子里搜索,记得以前有一条染坏的长丝巾,一直没用处,又舍不得扔了,那就用它来试验试验吧。
随意的折叠,捆扎之后,过水,挤干。然后入染液里浸泡,取出氧化还原,几次下来,我也没底会怎么样。就直接清洗,六七道水之后,挤干水分,拆开绳子一看,不是很亮丽的蓝色,很自然~!
实物颜色看着应该比图片要淡一些,但是不同光下看,可能由于丝得光泽缘故,深浅会有变化(也可能是我的眼睛问题……)



下面这张的图片颜色比较接近


搭配上以前染的一条枚红色丝巾,嗯,以后染这样的一条红蓝各半的丝巾给自己吧
*************************************我是二次分割线**********************************************
上一周无聊时候,还在一条缎子布头上练习些不常用的刺绣针法。
布头七八厘米宽,二十厘米长左右。两个图案不考究,都是我脑海里记忆不太准确的唐五代的云纹……左边用锁绣,右边是个当地的绣法。
不太熟悉锁绣的刺绣技巧,有时候单一的针法刺绣一副完整的图案,往往更考验人的功夫,以后多练习多积累。


这种针法,是我们这的哈尼、彝、傣、壮等少数民族常用的,原本是用来代替银泡的一种针法,只因以前边疆地区生活平困,妇女们不能或者达不到时时穿着银饰,只能用这样的针法来代替银泡,而且也耐磨,是一种过往贫苦生活的思念。

前几日几经查找,昨晚在一本介绍现代(偏西方)的刺绣书中查到,这种针法中文叫“宝珠针”,西方针法里叫“Double
Knot”。细究起来,这种针法和古代的“环编绣”有很大关系,针法一致,只是这个针法是每一短针,挂两环而成。(引用资料如不当望大家指正)

针法示意: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