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绦织物在周秦汉、魏晋、隋唐、辽金以及明清都有出土或者存世物,基本为宽窄不等的带状织物。通常都用来装饰衣物(秦汉魏晋、清代)、作为拴系或装饰用带(各个时期)、或者丝质刺绣饰品用(清代)为主。组绦织物从目前发现来看,唐代及之前,以及清代都是组绦织物发现比较多的时期。
组绦按照编织结构不同,一般分为:斜编、绞编、环编和平编。编织方法:环编用引针穿绕;斜编(可平纹或斜纹或平斜不规则纹)和绞编的编织方法一般认为是徒手编织,但是某些复杂的组绦应该有相应的配套工具(尚未明确发现);平编类的为主的组绦可能以方便的腰机等小型织机来制作的,其上可有提花或彩纬显花。
组绦可为扁平单层的织物,也可以是双层筒状或双层不可分开的织物。自古按照组织方式、粗细、材质、用途的不同,组绦又分成:组、绦、绶、绺、缨、紃、纮、紞……,可谓名目繁多,大家有兴许可以多去了解了解。
这次的学着编的这种组绦,实物见于新疆克里亚河流域考古发现毛编绦缀裙残片的多彩毛绦,马王堆汉墓、满城汉墓、大葆台汉墓、日本正仓院的组绦之中,编织方法一致,但是因在色彩的组合和排列上所得的视觉效果也有差异。

新疆克里亚河流域考古发现毛编绦缀裙残片。包铭新《西域异服》

新疆克里亚河流域考古发现毛编绦缀裙毛绦复原品。左右两条都是以四条毛绦拼接后的效果。包铭新《西域异服》

日本正仓院藏组绦 木下雅子《正倉院所蔵の組紐の組成技法について》
正仓院的斜绞编绦虽然外观色彩纹路上与克里亚河流域考古发现毛编绦缀裙毛绦表现不一样,但是结构却是一致的。如下:

斜绞编绦的编制方法 赵丰《纺织品考古新发现》
今天试着按照木下雅子《正倉院所蔵の組紐の組成技法について》一书中所写的指挂法编织了两条斜绞编绦,纹样上一条如正仓院组绦为对称晕色羽状(左边),一条如新疆毛绦裙为多色菱形羽状(右边)。
材料是闲置不用的红蓝黄三色中国结化纤线,直径约在2-3mm左右。成品宽度约2cm。

编织结构

书中所写的徒手指挂编织组绦的方法,在哈尼族我这个支系中也有使用,但是一直只编织一种单一的组绦,即10根线分五组挂于一人左右手指上,挑穿编织,另一人做所有经线固定点和筘打者。编织出的组绦为筒状斜编非规则斜纹(席纹)绦,截面近梯形,一般用做头绳。看过《正倉院所蔵の組紐の組成技法について》后才知道,原来这种方法也可以编织此种绞编绦,也可以编织斜编绦,但是复杂的组绦需要多人合作。
一直以来在寻找古代编织组绦的编织机。单层扁平斜编平纹绦带的织机在西南哈尼族和苗族中都有发现,但是对于筒状斜编斜纹一类的绦带却一直没看到织机,清宫传世以及清代民国传世的多种实物中都有各种各样的组绦(有类似环编的组绦(因资料匮乏不能确定)、平编类组绦、斜编组绦、疑似绞编组绦),但是目前还未见人研究,非专业的人员又不可能接触到或者具备如此专业的研究知识、能力,如果唐代以后至清代这段的组绦也能受到重视和研究,对于完善我国古代组绦织物的来龙去脉毫无疑问将是非常有力的。不仅如此,对于完整分析、实践古代组绦编织方法以及调查现阶段我国各民族组绦编织方法的研究也鲜见,这些技艺一旦无人问津,那么必将消逝,不得不说是非常遗憾的。
over~~!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