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佳节文化思绪 |
分类: 说古论今 |
秋之月、桂之花、话友谊、贺团圆,佳节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也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中秋节”源自何时?不同版本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既有秋华繁荣的自然反映,又有神话传说的人文印记。不过早在唐诗宋词风靡的年代,人们就把中秋称为“花朝月夕”。唐代李商隐有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成为千古名句。南宋词人刘克庄说他曾经梦游到过月宫,写下了“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嫦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身游银阙朱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的豪放词句。从此,嫦娥与月宫的神话故事深深地烙印在国人的心中,伴生了诸多风俗事象,并成为民间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的宝贵素材。
对诗人而言,月亮就像是一缕乡思的愁、一滴清冷的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率真的李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句,深深地触动了异乡漂泊者的心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生流离的杜甫定是“白头搔更短、凭轩涕泗流”,回首走过的路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看到明月,便想起故乡。处处是故乡,故乡又无处,只有把满腔乡愁寄托在漫天苍穹。
也是这样的。岁至中秋待月圆,最是情真相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