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2007-06-21 17:49:27)
标签:

杜甫

诗歌

人民性

分类: 说古论今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试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这是当年参加大学语文考试的一道论述题。至今想来,仍记忆犹新。在答题中,杜甫“穷年忧黎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此展开话语,深入浅出阐述。其它各题也分别解答完美,竞获得了全班单科最高分。                   

    杜甫生于豫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卒于湘楚流离途中。他在巩义的简易墓园也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在杜甫众多的叙事诗里,“三别”、“三吏”当是最著名的代表作,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怀。从作品中不难看出,杜甫深谙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规律,更懂得大背景下的小事件、小人物给予的震撼力量。通过典型事件、具体人物,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

   《新婚别》是“三别”的第一篇,通过一对新婚夫妇暮婚晨别的典型事件,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广大人民生活的一个侧面。这首诗通过新妇的自述,揭露了战争给普通百姓造成的苦难,同时也刻画了贫家新妇的形象。尽管因暮婚晨别而怨,因嫁给征夫而悔,但她识大体,顾大局,以国为重,勉励亲人为国分忧。平民女子身上体现的,正是劳苦大众热爱故土、将自身命运与祖国前途共为一体的高贵品质。

在古代,女子十五就要出阁。本文中,丈夫一家怎能不知孩子随时都有被征兵的可能?又知道上前线就意味生死难料。新妇的父母虽知“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但也无可奈何,婚约是不能随便解除的。诗中的新妇年龄虽不大,但深受三从四德影响是自然的。丈夫走时,她说:“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当着丈夫的面收起新嫁衣,洗掉红脂粉。意思是让丈夫放心,表现了意志的坚定、爱情的忠贞。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辞行壮语,以国为念,深明大义。杜甫把新妇理想化了,在她的身上寄托着强烈的爱国之情。作为诗人,杜甫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身处逆境,时刻牢记“兼善天下”。如果你喜欢杜甫的诗文,不免读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会更为强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印章之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