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仰望尚义坊

(2022-09-20 20:48:03)
标签:

尚义

好施

壶镇

市坛

石桥

分类: 散文

仰望尚义

尚义坊是一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古牌坊。当年它像一个巨人,高傲地雄跨于壶镇最热闹的双眼井边,它像一面旗帜,迎着时代的风风雨雨,焕发着礼义的光辉。在偌大一个千年古镇,能够跨街骑路的牌坊,除了羊宅桥边的孝子坊,还有一个就是尚义坊。只要你来到壶镇,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免不了要从它的下边穿梭而过。

尚义坊,顾名思义是崇尚礼义。它是我们礼义之帮褒奖行善积德者的一种标志性建筑。那么是什么人,荣获如此特殊的荣光呢?他就是清道光年间“一门建三桥”的顶梁柱吕载扬。我们不妨抄录吕氏谱牒中有关吕载扬的记载:

“德355公长子  贡元  讳载扬字周鹰号景贵  行文435  事实详载传文  生乾隆壬申(1752)年1119日子时  卒道光乙酉(1825)年927日寅时 27都南田青口坐癸向丁  嘉庆十四年      诰受儒林郎”

吕载扬不算高寿,但在七十四年的生涯里,他的所作所为,却是一般普通人不能望其项背的。纵观吕载扬的一生,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乐善好施”。这“乐善好施”,应包括他母亲吕蔡氏还健在时的赈灾义举;包括他实践母亲临终时的嘱咐:带领子侄建造贤母桥;还应包括他临终时又嘱咐两儿子,继续完成县前与东渡两处的建桥任务。这三起义举,都是实实在在的,那建于好溪上的石桥,就是一百九十多年后的现在,人们还在享受其恩惠。人的一生,都是那么匆匆几十年,有多少人,在生前干出的业绩,会让人如此称颂呢?所以在为吕载扬所树立的尚义坊上,镌刻的内容也是这四个字“乐善好施”。

下面我们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看一看吕载扬当年是怎么一步一个脚印,艰难而倔强地走过来的:

吕载扬父亲宏超,不算长寿,五十五岁就走了。这时,吕载扬才二十五岁。他上有母亲,下有四个弟弟:大的21岁,小的才2岁。人们都说“五口难供”,在他的肩上,压着的是整整六口人的吃喝穿用!俗话说;“长兄为父”。他在不到“而立”的年龄,就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不容易啊!但是倔强的吕载扬,继承了父亲经商的精明,办事的强悍,在那灾情频发的年月,不但维持了一家的生计,还在老母的管教下,一家子干活的干活,读书的读书,竟成了一户殷实人家。那一年,正逢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载扬在外地的生意也不好做了,他回到家乡壶镇。走过街道,见满街都是面黄肌瘦的难民,也心如刀绞。当他跨进门槛,第一句话是问娘:“娘,外边到处都闹饥荒,你没饿着吧?”娘仍然叫他的小名,说:“鹰鹰,有你在,娘与弟弟们怎饿得着?娘正盼的归来,想与你商量件事!”载扬脱口就问:“是赈灾吧?” 老娘叹了口气说:“是啊,太可怜了!我们自己还有一口吃的,也该省半口,救救他们!”                

就这样,在吕载扬的带头下,在双眼井边,在天妃宫外,在括苍塘畔,搭起了几个赈灾的粥铺。我们  可以想象,在那年月,几位善心人如此急人所急,人们会将他们当成什么人?他们一盛到粥,都千恩万谢,有的还跪在地上直叩头:“真是遇到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俗话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吕载扬的老母亲吕蔡氏,就是常把这句话吊在嘴上的人。半个月下来,吕蔡氏操持着每天的称米、盛粥,尽管累一点,心里也乐乎乎的。没想到原计划花一千石粮食救灾,不知不觉竟超出了许多。老母亲怕儿子心疼,就在一个夜晚悄声与吕载扬商议。载扬说:“多几石就多几石,娘,等灾情过去,我会把钱挣回来!”一句话,说到了为娘的心坎里。作为母亲的吕蔡氏,见儿子如此大度,心中自然高兴。她对载扬说:“鹰鹰,你真不愧是从娘心头掉下的一块肉!”

大旱时年,往往跟大涝连在一起。那年的入秋,果然淫雨霏霏,没几天,原先赤裸裸的溪滩壳,竟被从山涧涌出的山洪淹没了。壶沉渡的磴步早淹没了,尽管有船只摆渡,但船小浪大,随时有翻船的危险。那天,天刚放晴,吕蔡氏因南顿娘家有事,想到南顿娘家去,正好来到好溪边。她没没想到,几天的雨水,那原先发白的溪滩,竟变得汪洋一片了。渡船是有,但恶浪滔天,谁敢上船过渡?这时,有人正在一边讲述前天摆渡时,渡船翻了的惨景。吕蔡氏听了,心里砰砰跳,嘴上直叫“阿弥陀佛”。就是在这一次,她心中顿生一念:“能不能在这好溪边的渡口上,修一座桥呢?让东西过往的人自由来去?”她想是这么想,但一直把这事埋在心里。因为她明白,儿子刚刚赈了灾。家底掏空了,哪来的钱财?

时光荏苒,转眼又数年过去,吕蔡氏觉得不光自己老了,连儿子也老了。因为那天,吕蔡氏与大儿子吕载扬掏心窝时,竟发现儿子头顶上有数茎白发。她说:“鹰鹰,你瞧你,竟有白头发了!”载扬说:“娘,我也快七十了,老了!”吕蔡氏一听,不觉一呆,但她很快就转而一笑。她嗔怪儿子说:“你算什么老?与娘比,你还年轻着呢!载扬,娘想与你讲讲心事!娘还有一桩未了心事,想你兄弟一班去办呢!”吕载扬一眨眼睛说:“娘,你先别说,让我猜猜!”吕蔡氏说:“好,你猜!”“是建桥?”吕载扬话刚出口,吕蔡氏一指头戳到载扬的头角说:“你呀,真是个机灵鬼!怎么就像钻进娘肚里过一样?”载扬眨了眨眼睛说:“我本是从你肚里钻出来啊!”最后,载扬对老母说:“这事你先别慌,我与弟兄们先商量一下!”

真正把壶沉渡的大桥建好,是在道光元年(1821)。离吕蔡氏临终嘱托儿子造桥,已经整整八年了。而这时,吕载扬也已经七十岁了。尽管吕载扬的几位兄弟都事业有成,尽管他的子侄辈正当壮年,如果吕载扬不对建桥之事耿耿于怀,这大桥能建成吗?从《壶溪吕族志》中的许多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建造这座贤母桥。无论是资金筹措,设计施工,还是管理调遣,是吕载扬的儿孙辈承担了重担。更难能可贵的是,吕载扬临终时,又嘱咐两位儿子,要牢记“乐善好施”的家传,尽心尽力为乡亲办点实事。于是,在贤母桥造好的第六年,即道光六年(1826),又有了吕建盛独建的县前龙津渡继义桥。在贤母桥造好的第八年,即道光八年(1828),更有了吕建始独建的东渡竞爽桥。

我们说,吕氏一家三代人,能鼎力在好溪上兴建三座大石桥,别说在当年名藻一时,轰动朝野,就是在现代,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我们想一想,资金财力,桥梁设计,施工监管,难题处理,哪一样不是问题重重?如果没有乐善好施、悲天悯人的胸怀,如果没有迎难而上、坚贞不屈的意志, 能建成这么巍巍的三座大石桥吗?吕载扬一直到终老,耿耿于怀的只是建桥的事。如果没有一颗乐善好施的拳拳之心,能如此吗?

正因为如此,为吕载扬树立尚义坊,就成了当地群众念念不忘的要事。提议褒奖吕载扬,是在吕载扬死后第五年的事,而上陈旌文,为吕载扬请建尚义坊,则是在吕载扬死后第八年的事了。

为民众做好事善事,予以褒奖,立以牌坊,本是光明磊落名正言顺的事,曾几何时,天翻地覆,这行善褒奖的证物,却变成了必须推而毁之的封建主义象征。但敢于与历史开玩笑的人,最终必将被挂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被历史嘲笑的小丑。对于为民众做好事善事的人,他们的善绩,他们的精神,终究是不可磨灭的。当作者撰写此文之时,即尚义坊被捣毁整整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尚义坊这座古牌坊的“精灵”,即镌刻了“尚义坊”三个大字的核心条石。至于上边书着“乐善好施”四个大字的这块大石匾,则一直保存在壶镇市坛的一边。它像一位历史证人,为人们款款诉说着这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往事。

    是啊,许多往事是不能忘记的!(2012/2/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