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邱 林
随着地区贸易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正寻求建立强大的供应链,以抗衡中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
据彭博社报道,日印澳三国正在讨论制定一项“供应链弹性倡议”,三国贸易和商业部长将于近期举行第一次正式会议。该倡议是日本最先与印度接触,并且日方“迫切要求”采取行动,寻求在11月之前启动。
印度政府似乎十分感兴趣,正非常审慎地考虑这项提议,或采纳了相关呼吁,即印度要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并做到取代中国。印度领导人在近期的演讲中也提及,企业已经开始将印度视为一个潜在的全球“供应链中心”。
事实上,印度一直觊觎中国供应链中心地位,试图替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地位。今年以来,印度政府已接洽上千家美日企业,当中包括医疗设备制造商,以提供土地、减少税务等诱因吸引企业迁出中国到印度设厂。除了优惠外,印度还致力改善软环境,考虑修改劳动法、税法等阻碍外企投资的法案。
再说日本,该国提出的这项供应链合作倡议的实现,可能将以现有的双边供应链网络为基础。例如,印度与日本之间建立了“印度—日本工业竞争力合作伙伴关系”。同时,日本还就此倡议提出了一个双重目标计划,一方面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使印太地区成为“强大的经济动力”;另一方面,在伙伴国家之间建立供应链互补关系。
众所周之,中国是印度、澳大利亚及日本的主要或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在全球新冠疫情期间,这三国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性更加凸显。因此,日印澳有一个共同需求——建立“供应链联盟”,逐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性,并在本地区域内对中国形成一个制衡。
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日印澳拟建的这一联盟与近来美国政府对华“脱钩”政策密切相关。2019年4月,美国曾宣布通过一项将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合作的“经济繁荣网络”计划,试图重置全球供应链,推动有关国家企业撤离中国,以期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显而易见,组建这个联盟计划看似是日本牵头,但并非完全以日本为中心,只是说日本对整个地区事务更为积极,但是从整体四边对话看,核心还是在美国。然后是在美日、美澳双边同盟的基础上,再开始三边同盟,也就是美日澳、印日澳,再进一步扩展到四边的伙伴关系,基本上是从中心到外围的一个网络。
也许,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都对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崛起感到警惕,发现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非常危险。言下之意,就是说中国就像一个篮子,鸡蛋就是中国的供应链,主要依靠中国这个供应链风险很大。
问题是,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稳定的供应链,岂是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能短时间能超越的,印度就不要说了,资本从来都是逐利的,印度那么“火”,为何宝洁,通用,福特赖在中国不肯走呢?
虽然日本牵头搞“供应链联盟”,但许多日本企业不会响应。最近,包括丰田、本田在内的5家日本企业表示,打算继续留在中国,理由是中国市场至关重要。现在,把企业迁至别处不仅代价高昂,而且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尤其是在现在。
其实,日印澳“组建‘供应链联盟’抗衡中国”,更多是一种心理层面的威慑和恐吓。日印澳也许太高看自己了,他们似乎希望通过这种姿态从中国方面获得收益。但中国产业供应链将岿然不动,历史终将做出结论:在全球供应链问题上,他们又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对手——中国。
尽管日印澳的精英们想组成联盟抗衡中国,但是资本以及产业环境的整合需要时间,没有10年至20年时间,是折腾不出替代供应链的。现在,日印澳与中国比拼的,就是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速度,以及取代中国中高端产业链的速度——看谁的速度快,谁快谁将赢,谁慢谁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