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北京污染不宜居的不只外国人
(2012-08-01 07:38:16)
标签:
财经 |
邱 林
“公园、古老的宫殿、历史和文化,这些应该让北京成为更宜人的首都。不过,长期的空气污染让它落了个最不宜居的名声。”这是7月30日路透社发自北京题为《“灰京”?空气污染坏了北京的名声》消息的导语。该消息称,有时候,北京笼罩在灰褐色的烟雾中,让人的眼睛不舒服,大中午天也阴沉沉的。在北京的老外有时称北京为“灰京”。
其实,路透社对北京空气污染导致不宜居的报道是客观、现实的。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北京都没有诋毁的意思。因为,北京的空气污染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是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而且每一位生活在北京的市民都有体会:家里如果哪天不拖地板,那么地上一定是一层可见的灰。
2011年12月,一份由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各国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排名名单。在全球1100个城市中,北京排名1035位,其依据是空气中PM10的浓度。以此标准,除北京外,杭州(1002)、南京(1009)、哈尔滨(1010)等城市位列千名之外,只有海口(814)、昆明(952)、上海(978)等城市在千名之内。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之后至现在,北京空气质量逐步下降并非秘密。世界卫生组织所作的全球空气检测结果显示,尽管2008年奥运会期间在清除污染空气方面取得了短暂的成功,但北京如今在世界最脏首都中名列第10位,仅略好于乌兰巴托、哈博罗内、新德里、伊斯兰堡、利雅得、达喀尔、开罗、达卡和科威特城。
尽管如此,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和北京市环保部门对空气质量监测的数据显示,几乎都是“优”“良”,很少出现“轻度污染”的字眼。即使是7月30日路透社发表《“灰京”?空气污染坏了北京的名声》消息的当天,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数据中,北京的空气质量是“优”。
那么,北京空气质量报告“优”从哪儿来?据悉,北京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来源于各地的27个监测站,其中有12个为国控站,即纳入国家监测网络。根据国家统一标准,北京市每天各时段采集的PM10浓度,根据对人体影响的程度,折算成污染指数。当然,出现这种差异与目前国内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尚未将PM2.5纳入检测之列有关。
由于北京空气质量下降,导致不少疾病发病率升高。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杜女士分析,北京市近年来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出现这种情况,与空气污染有直接的关系。直观地说,比如,戴口罩出门一段时间,回来的时候,白口罩口鼻处就会变黑。如果吸入肺部,那这些脏东西直接就会附着在肺部及呼吸道,天长日久,就会发病。
以人均GDP现值估算剩余寿命中因早死产生的损失,有关机构估计,北京因大气污染导致的损失至少1500亿元左右,相当于2011年北京GDP16000亿元的1.1%。而如果以研究得到的生命意愿价值来估算,则空气污染带来的损失将达到3.8%。也就是说,空气污染将给人们的健康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这说明,北京的生态环境压力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例如最近的沙丘群距北京只有70公里,而且处于北京的上风向。虽然有的专家发表谈话解释没那么危险。但是,如果人口继续增加,且气候持续干燥,水资源危机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北京会变成沙漠则一点也不是危言耸听。
北京本身只能容纳1200万人左右,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现在已增至近2000万人口,超过允许容量近两倍。所以,人们一谈到北京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人口膨胀、水资源、环境危机问题。现在北京人均水资源只有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32,不及联合国确定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警戒线下限的1/3。
北京人口和各种车辆的持续膨胀,已让这座城市不堪重负。对此,一位北京网民的表达十分确切,“北京在世界各国的首都中,不仅有了‘首堵’的美誉,现在又添‘首毒’的威名。”这是北京人生活诸多无奈的写照。因此,感觉北京污染不宜居的不只是外国人,北京市民的感觉也许更为明显。外国人可以随时离开北京,但北京人却必须每天面对空气污染这样严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