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拿什么去换取日本人的好感?

(2012-06-22 07:15:50)
标签:

财经

  

 

由日本非营利民间团体“言论NPO”和中国媒体共同实施的舆论调查结果620日在东京发布。结果显示,有84.3%的受访日本人回答对中国“印象不好”,比上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创下2005年调查开始以来的新高。关于对华印象不好的理由,回答“中国在确保资源方面显得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最多,占54.4%。其次为“在钓鱼岛问题上持续对立”,占48.4%

 

观察家注意到,此次日本“言论NPO”和中国媒体进行的“舆论调查”与日本官方近两年其公布的“与外交相关的舆论调查”大体相当,如2010年,日本官方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对华好感度为25%左右。

 

日本对华好感度下跌创新高的事曾多次出现,比较突出的是2005年。其导火索为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执意参拜靖国神社。当时,北京、上海等地爆发了反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抗议活动。这一抗议活动的镜头被日本各电视台在不同时段反复播映。一时间,“中国人很暴力,很反日”的印象被植入了日本民众的心中,直接导致当年的对华亲近度降到32.4%

 

中日政冷经热的局面日趋明显,目前中日双方的贸易额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位,2011年,中日贸易额达到344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虽然双方的贸易额上去了,但日本人对华好感度反而下降。据分析,问题直接根源是钓鱼岛,以及2010年发生的“撞船”事件,但更为深层的根源,须从两国不同的体制,以及中日关系态势变化带来的冲击。

 

当然,日本人对华“好感度”下降与日本媒体的造势是分不开的。如日本放送协会(NHK)每年元旦在定调子时,都会谈到中日关系,对中日关系都不看好,对中国的评价很尖刻,特别是提到钓鱼岛,其口气十分强硬。日本有名的媒体《朝日新闻》,原来被日本评价为是亲华的媒体,它现在对中国的报道,也改变了调门。

 

如今,整个日本媒体营造的就是这样一种气氛。现代的日本人并不像他们的祖先那样敬重中国人。日本依然潜藏着优越感,这种自负决定了很多人对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组织以及礼仪的看法——这些都被认为比不上日本。很常见的是,日本人通常忽视中国可能在这些方面取得的优势。

 

引发日本民众对华情绪波动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许多事例中找到。而现在主要是钓鱼岛问题。因为在日本人看来,钓鱼岛问题已经解决完了,或者说,日本认为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但中国的观点与之相反。中方认为,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国败战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宣布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所以中国说这是趁火打劫——趁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特殊情况下,日本单方面宣布钓鱼岛归属权。

 

近期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提出所谓“购买钓鱼岛”计划,得到日本官方的间接认同后,由此,中日关系更进入了冷淡期。而此时公布日本“言论NPO”和中国媒体进行的“舆论调查”结果,对日本官方来说如获至宝,他们正好用“好感度”对中方施压,迫使中国作出让步。

 

那么,中国拿什么去换取日本人的好感?如果要使日本人对华好感度上升,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我们拿原则做交易,即在钓鱼岛等一系列涉及核心利益问题上,对日本作出妥协或重大让步。这样就能让日本人感到高兴,就能让他们给中国打高分。但中国能这样做吗?答案是否定的。

 

想想看,对于钓鱼岛这个充分体现中国民意民心的重大问题,如果中国人表现出一副无动于衷冷漠超然的姿态,相信日本下次一定能够做到很有信心地向中国发动比钓鱼岛更为严重的事件来。因为他们会想当然的认为中国政府并不会对此事大动干戈,身后并没有站着坚定的13亿中国人民。

 

其实,日本近几年来从篡改教科书到参拜靖国神社,再从参拜靖国神社到侵占钓鱼岛,让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度急剧下降。中国某研究机构前不久发表的对日好感度调查,其中对日本有亲近感的中国人只有10%,比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度还低十个百分点。这个数字从一定意义上揭示了中国对日本的民意走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