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收购美国《新闻周刊》仅有钱是不够的

(2010-07-01 07:55:03)
标签:

财经

 

前一段时间,美国传媒品牌《新闻周刊》传出了挂牌出售的消息。虽然《新闻周刊》品牌价值不菲,但在美国却买家寥寥。最有诚意的买家竟然是中国人:中国南方报业集团与成都博瑞传媒希望通过合作的方式将《新闻周刊》收归旗下。然而本周传出的消息却并非利好——这一收购案遭到了美方的拒绝。(71日中国广播网)

 

在竞购美国《新闻周刊》的队伍中,首次出现了中国买家的身影,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据有限的资料,此次赴美国收购《新闻周刊》,是博瑞传媒与南方报业联手,并有其他实业基金加盟,资金实力非常大。从公开信息分析,中国媒体收购《新闻周刊》遭到其大股东《华盛顿邮报》的拒绝。虽说收购此次失败,但中国媒体尝试收购美国招牌传媒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让美国人感到震惊和警惕。

 

因此,这次收购中国媒体收购《新闻周刊》遭到美方拒绝,并不奇怪。和其他中国企业收购美国资产遇到的问题一样,主要是非经济方面的原因。过去,中国企业对美国的投资意向已多次受挫。2005年,中海油试图收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因遭到美国国会反对而以失败告终;同一年,中国家电企业海尔试图收购美国家电巨头美泰公司,但由于美国政府担心尖端技术外泄而千方百计予以阻止。

 

去年,美国信贷危机达到顶峰时,中资企业购入了贝尔斯登和摩根士丹利的大量股权。当时,美国的投资者和立法者们纷纷质疑中国人的意图,有些人甚至力图禁止中国进行更多投资。目前,中国企业还没有入股美国媒体的先例,中国企业购买美国银行的股权,都引起了这么激烈的对抗反应,更别提让中国媒体收购新闻机构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媒体的竞标被拒绝也属意料之中。十年前、五年前,大概人们连这样的问题都不会提出。因为没有人会想到中国人会去收买一家美国,甚到全球著名的《新闻周刊》。但是,现在居然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了,并付诸实施,这本身就说明这个世界在变化。一方面是美国的平面媒体,遭遇了一个巨大的困难,一方面中国媒体在迅速增强。

 

也有人认为,中国媒体收购《新闻周刊》并非明智之举。对于中国投资者而言,该刊已不具备投资价值,其市场空间日益萎缩。据华盛顿邮报公司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刊美国国内版的发行量已经由2009年2月的260万份下降到2010年1月的150万份;2009年度该刊亏损2930万美元,2008年为1610万美元,一年内净增1320万美元。新媒体的步步进逼,也使该的读者和广告迅速流失。

 

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并不在这里,因为平面媒体所遇到的挑战几乎是全球性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媒体买到了《新闻周刊》,如何才能把这本美国人喜闻乐见的周刊,保持其特色,并确保每期150万份的发行量。但是同时,如果它是属于中国媒体的,当然要发表中国的言论,它要宣传中国的主张,这一切如何才能够让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读者所接受。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人甚至建议,在坚持商业化运作的同时,对该刊实行“一刊两制”。

 

这些想法也许过于牵强。或许,南方报业集团下属《南方周末》的执行总编向熹才是中国传媒收购《新闻周刊》最真实的想法。他表示,这次收购尝试旨在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竞拍的失败很可能是由于竞拍者的国籍而不是出价。他们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传媒人——他们并不清楚我们为什么要竞拍,也许换成一家美国传媒公司则会相对容易得多。

 

收购《新闻周刊》失败说明,中国传媒业仅有胆略、资金还远远不够,缺乏高水准经营管理人才、贪大求全依然是中国传媒业必须根除的病灶。如果没有成熟的新闻理念和行得通的运作模式,中国人很难得到《新闻周刊》。即使侥幸得到,也无力扭亏为盈。在信息传播领域,没有技能的正确,就无从保证经营管理的正确。

 

当然,买不了《新闻周刊》不等于中国媒体买不到像《新闻周刊》那样有影响力的报刊,中国媒体走向世界是一个大趋势。在收购海外媒体方面,中国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中学到的远比 结果更为重要。只是我们如何将资金、机遇和创新重新进行排序,将成为今后收购外国媒体成功的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