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矿谈七连败,中国企业为何如此尴尬?

(2010-04-05 08:09:30)
标签:

杂谈

    邱 林

 

全球铁矿石新结算年度开启后的第二天,韩国浦项钢铁表示已初步同意4至6月以每吨100至105美元的价格从巴西淡水河谷进口铁矿石,价格涨幅在83至86%。全球铁矿石最大买家——中国的铁矿石谈判仍在进行之中。不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日前表示,“今年的谈判已经不是谈判,而是通牒。”(4月5日《中国证券报》)

 

单尚华的话一点不假。按照传统,4月1日是铁矿石谈判截止日,也是2010财年新矿石协议的开始。中国钢铁企业会在1日开始与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三大矿业公司执行最新达成的年度协议价格。但到目前为止,中方与这些矿业巨头的谈判结果仍远未明朗。而新上任的宝钢股份董事长何文波在1日对媒体透露,目前中国与三大矿业公司的谈判仍在进行,但由于矿石需求旺盛,现货价大幅上涨已是既成事实。

 

实际上,进入3月底以来,有关中国参与铁矿石谈判的不利消息便接踵而来。三大矿业巨头强硬结束了实施达四十余年的长协定价机制、日韩先后与矿山达成涨幅最高达83至90%的谈判结果,这一切都在逼迫中钢协紧急召开一场神秘的闭门会议。4月2日,中钢协首次号召中国钢铁企业抵制矿业巨头,酝酿中方绝地反击的计划。

 

根据我们对钢铁业的多年观察,中钢协的号召并没有多少企业会积极响应。尽管今年的铁矿石谈判中方从一开始便采取主动强硬策略,中钢协明确表态,宁可谈判破裂,也不妥协,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中方此种立场,其理由无外乎源于:一,中方力图扭转作为进口大国却长期无法掌握定价话语权的不利局面,二,“如果铁矿石价格没有下降到合理位置,将使中国钢企大面积亏损”的现实考虑。

 

虽然中国已是进口铁矿石最多的国家,但在历年的价格谈判中,中方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今年的谈判一开始,三大矿业巨头对中钢协强硬态度不加理会,先是不断放出风声要提价100%,不然就要断供,后又绕开中国,与日韩企业达成供货协议。这使中方十分被动。可以预料,中方与矿业巨头今后还有一些交锋,但最终也不得不接受他们的涨价要求。

 

这意味着铁矿石谈判还没有结束,中方已经输了。换句话说,中国遭遇谈判七连败已成定局。2003年,随着中国超过日本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在世界钢铁业的地位得到认可。不过,由于在历年的谈判中,中方均以失败告终,让中国并没有占到铁矿石最大需求国的好处。有媒体分析称,2003年至2009年间,中国企业仅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就多支出约7000亿多元,相当于同期全国钢铁行业利润总和的2倍多。

 

从2003年起,除了去年由中钢协担任谈判代表外,都是由宝钢唱主角。不过,在与矿业巨头的交锋中,宝钢曾创下“五连败”的记录。去年中钢协首次参与谈判也未成功。今年宝钢从中钢协接过谈判“帅印”时,业界曾寄予厚望,希望2010年的谈判能够终结铁矿石谈判遭遇“六连败”的历史。然而,宝钢仍没有回天之力,造成七连败的结局。

 

当然,责任也不能全怪宝钢。虽然整体上中国目前是全球铁矿石第一大买主,但中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大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很低,中小企业各自为政导致产能继续扩张,对铁矿石需求“高烧”难退,因而,在铁矿石进口上,往往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路,这样一盘散沙的局面使得谈判代表们陷入一种相当尴尬和孤立的境地。因而三大矿业巨头不用费力就能把握住中国钢铁业的“软肋”。

 

近两年,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在中国企业代表与矿业巨头进行谈判时,一些钢铁企业、矿业进口贸易商却在场外与这些矿业巨头“暗送秋波”,有的企业背地里就与矿业巨头直接签约。中国企业之间这种互相残杀,频繁内讧,进而让国内大多企业不得不接受让矿业巨头开出的高价,最终让矿业巨头成为实际的受益者。

 

中国企业铁矿石谈判七连败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值得认真总结。当然,中国企业也不能永远被矿业巨头“束手就擒”,任人宰割。中国企业应加大构建长期稳定的铁矿石供应产业链的力度,包括加大海外并购步伐,通过投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直接控制和掌握海外铁矿石资源。同时,中国企业还应消除内讧,集中力量,强化自己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铁矿石谈判中立于不败之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