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拿百姓的“养命钱”到海外投资
(2010-03-31 08:42:15)
标签:
杂谈 |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退休基金之一,中国社保基金如何在海外开疆拓土正日益引起世人关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29日在北京表示,全国社保基金对海外投资仍有扩大范围和提升额度的空间,下一步将加快和扩大海外投资步伐,并考虑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及海外私募股权基金。(3月31日《经济参考报》)
中国社保基金实际上是国内第三大主权财富基金,位列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之后。社保基金的实力的确不可小觑。这个基金管理之下的资产规模为830亿美元,与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和迪拜投资公司旗鼓相当,只是在海外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但是这种情况很快就会发生变化。
目前中国社保基金仅有约6%的资产投向海外,主要是在香港。但根据有关规定,该基金的海外投资上限为20%,也就是160亿美元。管理层已考虑把境外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从目前的6.7%提高到20%(2006年,国务院相关部门规定,全国社保基金对境外投资占基金总量不超过20%)。
虽然社保基金赴海外投资的具体额度尚未公布,但按戴相龙去年10月28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上的说法,今年全国社保基金总量将达1万亿元人民币。若依此按照20%的比例计算,那2010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到境外的资金量或将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较2009年393.66亿元人民币的境外投资资金量大大增加。
那么,把这么一大笔社保基金用于投资,人们更多关注其安全性,谁来保障。因为有投资就会有风险,更何况资本市场是高风险的投资领域。把2000亿元人民币社保基金拿到海外去投资,如果投资亏损了怎么办?政府能为百姓填平这个“窟窿”吗?值得注意的是,社保基金毕竟不同于普通的投资基金。
鉴于社保基金的特殊性,它对投资品种的选择和风险控制要求应更高。管理层在谈及其保值增值时无不加上保障安全的前提,虽然他们打的是“保值增值“的口号,但再好的口号也不能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这种做法其实是动用了百姓“私人的奶酪”即百姓的“养命钱”。众所周知,倘若一项投资可以“保障安全”,那么其收益率必定很低。而若要提高收益率,风险就必定会相应提高。
然而,管理层显然管不了那么多。他们似乎已不满足于社保基金在国内“小搞小闹”,而要拿它到海外去“大显身手”。管理层会说这纯粹是为了赚钱,而且政策也为他们开了方便之门。如果我们翻开全国社保基金管理“暂行规定”就会发现,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作出了尽可能“宽松”的规定,如外国股票、基金、掉期、远期等衍生金融工具、外国政府债券、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等,悉数纳入社保基金的视线之内。
这种规定甚至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这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中国的社保基金建立仅十多年时间,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即使在证券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在社会保障问题上,美国政府十分谨慎、异常保守,其社保基金70年来一直不允许入市,这与中国社保基金的积极投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美国《社会保障法案》规定,联邦社保基金只能投资于美国政府对其本息均予以担保的“孽息型有价证券”。社保基金不能用于购买股票或进行委托投资、房地产开发乃至其他方面投资。美国社保基金不入市,主要理由有两个:一是美国政府认为社保基金安全性最重要,入市有风险,只能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二是美国民众认为庞大的联邦社保基金入市,有悖于市场的自由竞争与公平,甚至会带来政府对私人经济的操纵与控制。
美国社保基金管理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社保基金是百姓的“养命钱”,管理层做任何投资都应该慎之又慎,千万不可马虎。基于此,社保基金原则上不应上市,更不应拿到海外投资。签于中国社保基金的特殊性,一旦在海外投资,很有可能被国际市场的投资者紧紧盯住,甚至遭遇国际资本的狙击。在这方面,中投公司等许多大型国有公司在海外资本市场投资失败的教训值得吸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