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不足将加剧中国银行业坏账升高
(2010-02-08 07:57:18)
标签:
杂谈 |
2月3日,评级机构惠誉发布了亚洲地区银行业评估报告。该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银业的信贷增长了32%,而且预估今年还将增长20%,中国银行业的泡沫风险是亚洲国家与地区银行中最高的。去年,中国的银行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贷款金额飙升,使得担心中国银行业将面对坏账困境的疑虑日益加剧。(2月8日《中国经营报》)
在2009年巨额的信贷扩张下,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各界对国内银行业坏账风险的担忧也日益显现。监管层显然也意识到了信贷高增长下的风险隐患积聚,这从此前央行、银监会等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文件强化放贷控制,就不难看出。银监会官员也多次提出警示,银行放贷过于集中在基础设施、房地产、能源等产业和大型企业,将导致信贷风险加大。
目前,部分银行已要求其分支机构暂停发放新贷款,表明监管层正在采取协同措施,控制年初几周出现的信贷猛增的状况。例如工商银行要求北京各分支机构在2月份剩余时间内停止发放一切新贷款。中信银行已开始停止在上海发放新贷款,因为其当地分行已经用尽月度新增贷款额度。
这些措施显然是十分必要的。去年以来,为拉动内需,在4万亿中央投资的驱动下,各大银行争相开闸放水,信贷财政化迹象十分明显;银行“垒大户”也愈演愈烈,资金大量流向国有经济体和基础设施项目,贷款集中度风险十分突出;相当一部分信贷资金还拐弯抹角地进入了股市、楼市,助长了资产价格泡沫的不断膨胀,拉高了通胀风险。
业界分析人士认为,国内各家银行的信贷类型多较为相似,并且贷款组合的行业集中度也超出想象。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根据已披露数据测算,该行业相关贷款额占国内银行业总贷款投放量的25%至30%。而实际上,许多贷款通过其他行业,如制造业等、间接用于房地产行业,使得该行业实际吸收贷款量远超出银行披露的数据水平。
这说明,2009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快速上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天量资金驱动的,而天量资金大部分又是来自于银行系统。因此,一旦预期发生变化,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与震荡将使其背后的信贷风险逐渐浮出水面,这不仅仅包括个人资产的缩水和企业资金链的断裂,更意味着中国银行业的新一轮坏账潮可能被点爆。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启示,一旦出事,就会产生整个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那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这是有前车之鉴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银行业曾经吞下过把贷款集中投向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苦果。从当时的经验来看,新增贷款在头一年大量增加后,为了弥补在建项目的资金缺口,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内都很难真正收紧。而项目完工后,银行的坏账风险就开始暴露出来。
虽然各方对这些银行坏账的具体数额各方估算不同,但保守的估计也在3万亿以上,占当时GDP的30%左右。于是政府管理部门不得不先后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补充资本金,并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国内各主要银行1.4万亿的不良资产。期间的一些手段已经突破了当时法律的界限(比如用外汇储备注资商业银行)。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只收回了20至30%的不良贷款,而大量的不良贷款都是通过财政补贴和央行增发货币解决掉的。
对照当前,尽管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为首的商业银行通过上市相对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经营取向也更加商业化,但政府的行政指令仍然起主导作用。这意味着此前滋生银行坏账的土壤并未得到有效治理,迄今为止投放出的近9万亿银行贷款绝大部分还是涌向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而一些国企拿钱或者盲目扩大产能,或者争当地王,这都给今后银行业的坏账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出现这些问题,如果银监会约束不足,或疯狂放贷中的风险控制放松、资产浪费和效率损失将会为银行业新一轮不良资产的上升埋下隐患。而资产价格的大幅震荡或将加快银行业坏账风险的暴露,其带来的连锁反应和冲击将是十分巨大的,其连锁反应一旦开始就很难结束,发生甚至波及中国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国内银行业的坏账现象就会重演。这是银监会急需高度防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