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被出口贱卖,让中国人在世界丢脸
(2009-08-24 08:53:23)
标签:
杂谈 |
由于在稀土开采方面缺少统一管理,我国各出口企业相互降价,每公斤氧化铈只能卖到16元,而猪肉价格都是18元/公斤。一般的工业用沙土的价格也在1100元/吨至1300元/吨之间,稀土价格与真正的土差价只有十几倍而已。因此,有专家感叹,我国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宝贵的稀土短线产品钕、铽、镝、铕等低价外销。(8月24日《证券日报》)
近几年来,国内许多人士都在呼吁对广泛用于尖端科技领域和军工领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稀土产品加强出口限制,特别是要制止低价贱卖,但是没有任何效果。目前,我国稀土出口正面临着巨大尴尬:我国稀土产业在世界创造资源储量、生产量、销售量、消费量多个“第一”的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却只卖出了个“土价钱”。
据了解,现在国内从事稀土矿开采、冶炼分离的企业有169家,其中,中小型企业居多,一些企业的生产能力只有几百吨甚至几十吨。由于国内对稀土产品的需求有限,这些生产企业的产品只能涌向出口这一条“单行道”。这种出口乱象被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所利用,他们趁机对我国稀土生产企业和稀土贸易商打压其产品价格,并把从我国低价购买的中低档稀土产品打包储存,以备将来之需。
在日本、韩国、美国等先后将稀土视为战略资源,并加强战略储备时,而我国一些企业或贸易商只是把它看作是换取外汇的普通商品。由于我国稀土出口价格低廉,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部分拥有稀土矿的发达国家近年来纷纷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的稀土矿产,转而从中国大量进口。例如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稀土储量大国,但其最大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目前已经被封存起来,转而每年从中国进口。
日本早在1983年就出台了稀有矿产战略储备制度。2006年,日本又把铂、铟及稀土类三种资源纳入储备对象,这三者都是日本最顶尖的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急需的物资。有统计数字显示,日本的稀土83%来自中国。在获得大量稀土后,日本并不急于用,而是将这些足够使用20年的资源贮存在海底,显示其对未来能源战略的规划。
由于这些国家均对稀土实行战略储备,在价格适宜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利用中国的稀土资源,一旦国际市场供应紧张,我国的供应可能提价时,这些国家就联手抛出储备打压市场价格。例如日本100多家稀土用户形成联盟,靠5家代理采购商统一采购,我国企业和贸易商提价时,他们就运用其储备,3个月甚至半年不采购,国内一些企业和贸易商为了生存,不得不低价出货。
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稀土出口是一桩彻底失败的生意。长期以来,我国的稀土都处于“贱卖”的位置。与1998年稀土产品出口配额制度启动时相比,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10倍,但价格却降低了36%。十年间,我国稀土出口损失外汇80多亿美元,并凭空让日、韩、美等国家收购储备了可供20年使用的中国的廉价稀土。
应该看到,近年来,国内稀土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升温,加上稀土产品大量出口,使中国稀土资源储量正在“加速度”锐减。目前我国保存较好的稀土探明工业储量仅剩27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储量的30%左右,按人均计算,我国已是稀土资源贫乏国家。而按照目前的开采水平,再过40至50年,我国将从稀土资源大国变成小国。
稀土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高新技术和军事战略元素,我们本来可以好好利用,但国内一些企业或贸易商却反其道而行之,只注意眼前小利,散乱销售,互相压价,让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从中受益。稀土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贱卖”,是不少人缺乏国家安全意识、忧患意识的体现,是一些企业见得忘义,是主管部门的失职的结果。
稀土被出口贱卖,让中国人在世界丢脸。如果政府决策部门不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或停止稀土出口,在可预见的未来,稀土资源短缺将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甚至危及国家的产业安全。要看到,随稀土一同卖出的,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吃祖宗饭,砸儿孙碗”。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从保护稀缺资源和确保产业安全角度出发,采取强制措施,尽量减少甚至完全停止稀土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