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环评风暴能否打破“先上车后补票”恶性循环?

(2009-06-26 09:46:05)
标签:

杂谈

    邱 林

 

10多天前,国家环保部动用手中最大的权力——以警示违法的名义,暂停华能、华电及山东省钢铁的环评审批。由于钢铁项目屡屡触及环评高压线,山东省成为唯一被暂停审批的地区。已经能排在国内钢铁产量前三名的山东省,今年初确定GDP增速要超过10%。此次叫停会如何影响山东的经济?在这场保经济还是保环境的博弈中,谁会是最终赢家?(6月26日《中国青年报》)

 

说起环评风暴,我们并不陌生,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对127个投资共约4500亿元的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对10个投资共约290亿元的违法建设项目进行查处,被舆论称之为环评风暴。2007年,环保总局再掀环评风暴,启用了“区域限批”的高压政策,叫停涉及1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审批规定的项目。

 

这次环保部叫停山东钢铁企业等几个在建项目,被坊间称为是该部从总局升格为部委后,刮响的第一次环评风暴。中国著名环保人士、“绿家园”环保组织负责人汪永晨认为,环保部这些叫停处理的执行和实际效果值得关注。此前,环保总局暂停审批或责令整改的项目存在执行不力或简单整改后迅速恢复上马的现象。

 

按照环保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说法,此次对山东钢铁企业动用禁令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有两个企业明显存在违法事实:日照钢铁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潍坊钢铁500万吨钢建设项目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钢铁发展规划,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开工建设并投产;第二,钢铁行业未批先建的情况,近年来在山东已是屡见不鲜。

 

之所以出现山东钢铁企业这样的违规项目,其实是一些地方和行业无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干快上“的必然结果。由于钢铁行业巨大的生产附加值,在利益驱动下,会使一些地区政府暗中支持企业铤而走险。他们不顾环境资源限制和国家产业政策,以违法手段盲目发展钢铁、冶金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客观上,钢铁行业是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头产业,4万亿扩大内需投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投向路桥等设施和廉租房等民生项目,钢铁巨大的需求量必定会推高企业生产的积极性。面对环评这个门槛,一些地方或企业并没有畏惧感,因为这些年“先上车后补票,先开工后补批文”已成为一种潜规则,对他们来说,即使项目被叫停了也不会过分担心,因为企业重新开工是指日可待的事。

 

他们的这种“乐观”并不是没有道理。纵观从2005年开始刮起的环评风暴,国家环保总局叫停的项目,其中包括仅次于三峡工程的溪洛渡水电站,虽然环评风暴刮得很猛,但起到的作用却是十分有限的,似乎都面临着“高调叫停低调复工”的共同结局,“环境影响评价决不是橡皮图章”言犹在耳,但是公众心理却已经从期许滑落为失望。

 

不把环评当回事,可能有多种心态。一般认为,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国家要实现保增长、扩内需的目标,会采取权宜之计,放松环境监管。正如此,一些企业存在的侥幸心理是,特别是钢铁项目投资动辄上亿元,都上了车,政府还能不让补票?此外,按《环保法》对未批先建项目的经济处罚,对钢铁行业来说,几乎是九牛一毛——环保部门最大的权限,就是罚款20万元、50万元,与钢铁行业数亿元的投资和回报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此次环保部叫停山东钢铁等几个在建项目,是“杀鸡给猴看”,还是以此为契机打破“先上车后补票”的恶性循环?6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众多媒体关注的话题,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强调,“我们宁可现在做‘恶人’,也绝不做‘历史的罪人’。”他表示,不少部分地区和企业出现不经环评乱上项目的情况,环保部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坚决遏制这种情况的发生。

  

种种迹象表明,环评作为从源头上严防环境风险的一道关口,越来越凸显其“高压线”、“防火墙”的作用。当然,如何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当中找到平衡,无疑是留给环保部一道非常棘手的难题。如何维护环评的严肃性,又能打破“先上车后补票”的恶性循环,同时,面对几百亿的大项目和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群体,对刚成立一年多的环保部来说,的确是一个考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