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零税率为出口止滑添把火
(2009-03-27 10:35:35)
标签:
杂谈 |
距离2月初上调出口退税率1个百分点至15%尚不到两个月,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便迎来了年内的第二次上调。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4月1日起提高部分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业内分析,本次出口退税率一步到位上调到17%的可能性较大,理论上将使行业增加220亿元的税前利润。东方证券施红梅表示,此次出口退税的再次上调也反映了政府对行业严峻形势的关注。(3月27日《中国证券报》)
虽然此次出口退税率没有一步到位,但即将发布的《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细则》中,有望将国内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5%上调至17%的最高点,这也就相当于实现零税率出口。实际上,实现零税率出口是国际惯例,对我国而言,却是国家为稳定出口采取的一种非常手段。毕竟,提高退税率将大幅减小国家税收。有关统计数字显示,按2008年工业产品出口额推算,2009年国家将因提高工业产品出口退税率而减少税收1000多亿元。
不过,在我国纺织品出口持续下滑的时候,一些经济学家却建议政府把出口、投资、消费结构调整为消费、投资、出口结构,从而放弃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大内需上来。应该说,这些观点是十分片面的。的确,由于美国、欧盟市场的购买力下降,我国纺织品出口出现了较大困难,这是不争的事实。短期内,如果我国出口下降,可能对当前的经济增长难以构成重大挑战。但如果持续数月下滑,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其实,内需、外需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国家不采取措施,让纺织品出口持续下滑,不仅会丢掉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当今后再去争取这些市场份额时,将会付出非常大的代价;而且还会带来国内纺织企业投资需求、就业、员工收入乃至国内消费的下降。如果从短期来看,纺织品出口下滑将直接影响到中央提出的2009年GDP增长8%目标的实现。而从长期经济增长来看,纺织品出口的长期萎靡,必将会拖累国内消费、投资等的增长。
当前,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挥之不去,意味着包括纺织业在内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内的整个出口,必然是我国保就业努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一般来说,出口每波动一个百分点,将影响国内18万至20万人的就业。在我国当前出口中占绝对比重的,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使是不少当前被我们视为高科技的出口产品,也同样具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特点。
随着发达国家将以纺织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和欧洲的纺织业呈现不断升级和缩小趋势。基于全球产业分工,美欧不可能在一夜间恢复以纺织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如果说我国以纺织业为主的外向型企业目前依赖美国和欧洲市场,那么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也依赖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以纺织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进一步推断,占世界纺织品进口六成以上的欧美日市场,已对中国产品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会被轻易替代。按照经济学中的“土豆效应”,经济越不景气,人们越会放弃高档、高端消费,更多选择实用的生活必需品和中低档消费,“中国制造”物美价廉,恰恰符合“土豆效应”需求。吃、穿、用具有一定的刚性需求,不可能因为金融危机而让消费者不穿衣服,更多的是减少奢侈品的消费,选择价廉物美的产品。
美国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1月1日解除配额管制的中国纺织服装对美出口大幅增长,中国削减价格扩大美国市场份额。虽然具体的增长数据我们还没有看到,但是,我国纺织服装在美国市场上仍有很大的竞争力。其实,目前国内纺织出口企业并不缺少海外订单,但由于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已经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出口成本居高不下,出口利润极薄或者直接导致亏损。此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后,一些纺织企业过去接不了的订单可以接了,出口规模有望扩大、企业收益也会有所增加。
国家进一步提高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为纺织出口止滑添了一把火。然而,从长远看,此次出口税率政策调整难以从根本上帮助企业解困。尤其是对于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纺织业,出口退税反而可能成为国家对外商的补贴。纺织出口企业至为关键的是,只的“练好内功”,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适应市场变化需要,才能在未来更为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