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靠什么来保证碳交易的定价权?

(2008-10-08 11:20:23)
标签:

杂谈

    邱 林

 

中国的碳排放指标交易在国际占据巨大份额,现在全球内一个月会产生50多亿欧元的碳交易量,其中40%来自中国。虽然以最终实现碳排放交易为目的,但目前京沪两地交易所都限于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交易还在探索中。“在相当时间内,我们不会有直接的碳排放指标的交易。”上海环境能源所总经理林健强调。(10月8日《每日经济新闻》)

 

当前,中国作为碳排放交易最大的卖方市场之一,却面临着卖价远低于国际价格的尴尬。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国内缺乏一个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平台,因而更没有碳交易的定价权。虽然京沪刚成立的两家交易所暂时不会进行碳交易,但围绕碳交易进行的准备却不能搁置。眼下,如何谋求碳交易中合理的定价权已经成为这些交易所的重要工作之一。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没有进行碳交易,就要争取定价权呢?《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只在2012年之前承担减排任务,而2012年之后是否继续承担目前还不得而知,也就是说,2012年后,中国也有可能承担一部分减排任务,因此,掌握话语权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目前,碳交易基本上都是买方市场,定价权全部都在发达国家手中,这样的情况,对于出让减排指标的中国十分不利。

 

有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4月,国际碳排放交易卖出总量是2亿吨,其中中国接近1亿吨,市场份额占到40至50%。而据此前联合国的统计数据,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度。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的全部碳排放交易的41%,成为全球第一大供应国。此外,截至2008年2月,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获得联合国“核证减排量”达3600多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第一位。

 

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口径的统计数据有所差别,但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巨大容量和广阔前景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承担排放义务的发达国家企业和碳基金、中间商纷纷把触角伸向了中国,加快在中国的抢滩登陆。由于碳交易是典型的国际贸易,部分发达国家还建立了自己的碳交易所,并向中国拓展,如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经在中国发展了四个会员机构。

 

其实,目前中国碳排放交易相当一部分是境外买家,但是交易的信息透明程度不够,国内企业处于弱势地位。例如美国国际集团投资400万美元用于中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由于中方没有定价权,400万美元买中方62万吨的碳排放指标,每吨只约合6.5美元。这一价格远低于每吨10欧元(约15.90美元)的国际通行价格,甚至与2007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不得低于每吨9.5美元”的相关规定也有不小差距。

 

如同铁矿石、石油等大宗商品一样,中国坐拥如此庞大的碳排放市场,但却一直低价出售碳排放权,而等到中国也需要购买碳排放权之时,市场价格将非常高昂。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最终会加入强制减排国家行列,国内企业适应这种刚性变化需要有一个市场机制来作出缓冲和适应。而当前国内存在市场混乱,主体分散等现象,导致国内碳交易市场中暗箱操作,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去甚远。如不能尽快建立交易所,将丧失碳交易的定价权,中方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分析人士认为,建立平台将考验中国企业的智慧。碳交易涉及到的主体很多,要看政府怎么去整合。现在问题是一群鸟,没有领头雁,因而也就不能成为碳交易市场的有效主导者。要争夺定价权,就需要建立碳交易市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与信息,形成合理价格。目前国内参与碳交易的市场投资主体还不明确,国外从事碳排放交易的投资主体都是些大的投行金融机构,而国内金融机构对碳交易还比较陌生,所以在市场培养方面还需狠下一番功夫。

 

事实证明,只有当中国有了碳交易市场平台,才可能让供求关系去决定市场价格,才可能有效地保证碳交易的定价权。对此,有专家指出,要设立碳交易市场,争夺碳交易定价权,相关立法需要跟上。同时,国内碳交易市场应与国际市场接轨,如果国内碳交易市场与国外碳交易市场相脱节,这样的市场设立的意义就不是很大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