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稀土贱卖,学一学美国的零出口管理
(2008-09-18 12:36:45)
标签:
杂谈 |
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可是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在世界高科技电子、激光、通讯、超导等材料呈几何级需求的情况下,中国的稀土价格并没有水涨船高。一些来自稀土企业的代表说,按照目前的价格,稀土企业的利润一般在1%至5%之间。就是最高达到5%左右的利润,卖的也是土的价钱。(9月18日新华网)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稀土产业正在面对着难以忍受的巨大尴尬:一方面,稀土产业在世界创造了资源储量、生产量、销售量、消费量多个“第一”,另一方面,在绝对的市场优势下,国内稀土却只卖出了个“土价钱”,有人形容这是变相地卖血。然而,在发达国家先后将稀土视为战略资源,并有所行动的时候,稀土在中国更多只被看作是换取外汇的普通商品。
据统计,2006年中国稀土产量为11.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6%以上,其中,出口稀土就达5.53万吨。2007年中国稀土出口虽然比上年减少14.93%,但出口量仍达到4.90万吨,而换回的外汇仅11.79亿美元,实际上,中国每年稀土产量的50%用于了出口,而目前国际市场90%以上的稀土产品是由中国提供的。
由于中国稀土出口价格低廉,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部分拥有稀土矿的发达国家近年来纷纷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的稀土矿,转而从中国进口。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多年来一直从中国大量进口稀土原料产品,贸易额一直保持在1亿美元以上。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日出口稀土9421吨,占同期稀土出口总量的46.1%。
此外,长期以来,部分跨国公司采用投机方式获取中国稀土资源,致使中国稀土出口量日渐增加,这是导致中国占有优势资源,却不能享受资源收益。同时,一些跨国公司近年来又纷纷在中国稀土资源区投资设厂。仅包头市就跨国公司10多家,他们收购稀土原料或初级产品后,稍做加工便运往国外,实质是变相掠取中国的稀土原料。
为什么中国稀土出口屡限不止,是政府决心不大,还是其它原因,十分令人费解。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等七部委公布《严格稀土等高耗能、资源性产品出口》通知,次年,商务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手用税收控制稀土出口,这些措施力度之强,持续时间之长,几乎达到了管理部门的权力极限。但遗憾的是,至今未见中国稀土出口“闸门”被关住。
那么,对稀土出口控制就没有办法了吗?回答是否定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妨学学美国。美国的做法是,政府通过采取严厉和强制措施,由限制稀土出口到最终完全停止出口,即稀土零出口管理。其实,美国拥有西方国家最大的稀土资源,约占世界总资源量的12%,稀土储量位居世界第二。为了保护本国资源,10年前,美国就开始封存大量矿山,其中包括最大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随后,美国转而从国外进口稀土产品,以满足国内需求。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每年稀土产量的50%买到国外市场。这说明,我们正在不惜消耗稀有资源,牺性我们以及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努力为别人做“嫁衣裳”,实在是得不偿失。应该看到,近年来,国内稀土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升温,加上稀土产品大量出口,使中国稀土资源储量正在“加速度”锐减。
有资料显示,按照目前的开采水平,再过50年,中国将从稀土资源大国变成小国,世界最大稀土矿白云鄂博矿藏将在30年内消失;有“世界钨都”之称的江西赣州稀土资源矿将在20年内开采殆尽。有专家称,应该减少资源类产品出口,资源类产品宁愿埋在地下。这种观点似乎有些偏颇,但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际上,现在美国采取的正是这样的产业政策。
如果政府决策机构不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或停止稀土出口,在可预见的未来,稀土资源短缺将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甚至危及国家的产业安全。要看到,随稀土一同卖出的,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减少的是中国的稀土资源储量,是“吃祖宗饭,砸儿孙碗”。美国能够实行稀土零出口管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呢?基于此,政府应从保护稀缺资源和确保产业安全角度出发,除开征出口关税外,尽快采取强制措施,完全停止稀土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