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让电荒频发现象放任自流
(2008-07-30 15:37:25)
标签:
杂谈 |
白天开会要关闭吊灯、拉开窗帘、把空调温度设置在26℃以上,入夜少开景观照明灯和霓虹灯,平时少坐电梯……这是时下湖南在全省范围内倡导的节电办公、居家方式。据了解,在发电装机容量并不匮乏的情况下,缺水少煤从7月份开始就诱发了湖南严重的缺电。湖南省电力及政府部门相关分析说,7月份,湖南省电力缺口比例为20%左右,到8月份,这一缺口可能扩至30%。(7月30日《经济参考报》)
其实,湖南发生的电荒只是国内电荒频发的冰山一角。近两个月来,广东就遭遇了30年最严重电荒,预计2008年广东的最大电力缺口达950万千瓦至1050万千瓦,这比2007年623万千瓦缺口高出近50%至64%。我们注意到,过去,国内一些省份夏季电荒主要是由发电装机容量不足引起的,而今年的情况则不一样:一是由于煤炭供应不足,二是由于受管制的国内电价影响电企利润率,使其不愿储备足够的电煤。
分析人士认为,今年的电力短缺形势比预期要严重得多,今年的电力短缺会持续整个夏季。尽管政府已出台对煤炭限价的政策措施,以防止煤、电价格轮番上涨,但煤价仍一直在涨。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自7月起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0.025元,为两年以来首次提价,这导致全国上网电价平均提高0.02元。
然而,煤炭限价和上网电价调高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电企仍面临电煤供应方面的挑战。这说明,这一轮被动推出的煤炭限价和电价上调似乎有点隔靴搔痒,这种限价或定价滞后已给社会增加了不小的隐性成本。一个直接后果,由于发电亏损、卖电亏本,无论是发电企业还是电力企业的积极性都大打折扣。
2003年以来业绩一路跑好的电力企业,在煤炭价续涨下,盈利率在去年下半年出现下滑且压力日增。究其原因,仍是体制问题,由于我国煤炭逐步走向市场,煤价基本放开,电价却没有相应放开,因此“计划电”与“市场煤”难以联动,而电价依然由政府完全控制,导致“计划电”与“市场煤”难以联动,矛盾重重。虽然政府试图推进煤电联动政策的实施,但收效甚微。
问题在于,我国电力行业既未形成一个要素完全的市场,也缺少一个敏感变化的价格。电力资源由五大电力集团牢牢把控,只能在封闭的体制内循环——失去充分的流动,也就失去了有效配置的可能。尤为严峻的是,随着电煤价差的不断拉大,调价预期也日益高涨。有了这一预期,部分煤炭企业就动起囤煤的脑筋,更让有些企业借题发挥、浑水摸鱼,成为严重电荒的幕后推手。
有人说,这中间涉及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的利益之争。的确,煤电之争的表象是价格,实质问题在于我国的能源价格管理体制,是“市场定价机制”和“电价管制机制”之间的矛盾。电煤价格高低和供求关系是否协调,与公众的利益休戚相关——自2004年以来波及华东、华南各地的严重电荒发生频率不断增加。
实际上煤电之争已影响到许多地方的电力供给,甚至影响到经济发展。面对严酷的市场现实,一些省份认识到依靠国家有关部门的一纸行政命令,煤、电都不会真正买账。例如湖南省出台了优惠政策,每吨电煤定额补贴35元,并奖励20至40元。对电厂电价,也由0.52元/度增加到0.545元/度。对满负荷生产的煤、电企业,将对法人给予奖励。有业内人士说,湖南省对火电的出价,在中部省份乃至全国都是最高价之一。
看来,为了调煤保电,湖南已经不计成本。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政府应有所作为,不能让其放任自流。对于根治电荒,业界人士开出不少药方,但真正能够见效的,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让煤电联动真正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还应让电力交易实现真正的市场化。政府应尽快培育和完善电力市场,靠加快改革尽快打破行政性垄断。这方面可以借鉴并吸取美国加州处理电力危机的经验和教训,适当允许电力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