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资与GDP增幅倒挂是不正常现象

(2008-04-09 11:06:50)
标签:

杂谈

邱 林

 

据广东省统计局近日公布的《2007年广东城镇单位就业与工资情况简析》统计,2007年,广东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9443元,增长12.4%,这个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6.3个百分点,居倒数第3位,并已连续第7年低于全国增幅。同时,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扣除物价上涨实际增长8.4%,也慢于全省人均GDP增幅(12.9%)4.5个百分点。( 4月9日《南方都市报》)

 

GDP总量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的广东,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却排在倒数第三的位置,叫人令人难以置信。有关数据显示,广东每年的GDP都保持着快速增长,但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在近二十年却在不断下降,特别是2006年的38.7%,更是创下了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在整个社会分配中,属于个人所得的劳动者报酬比重却越来越小。广东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1978年至1983年均超过60%,1995年至2003年在50%—40%间波动,2004年以来不足40%,2006年为38.7%,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

 

对于广东省职工人均工资倒数全国第三的问题,当地政府有关官员作了如下解释:一是广东的工资基数高,绝对值大,增速也较慢;二是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劳动力供过于求,所以职工工资也较低,上调较慢。然而,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例如浙江的职工工资基数与广东相差不大,GDP却在全国排名第三位,落后于广东。然而,浙江的职工工资增幅却远高于广东。在浙江与广东经济势力排名前7个城市中,浙江GDP增速落后于广东,但职工工资平均增幅却高出广东14%。

 

近年来,广东的GDP增幅虽数倍于国内一些省份,但职工工资收入增幅却远落后于这个幅度。与之相对的一个可比数据,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的工资总额占GDP增幅的比重,近年来一直稳定在30至40%之间。可以说,广东GDP高速增长与职工收入的增幅倒挂是一种不正常是现象,并已经成为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

 

分析人士指出,十多年来,广东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源源不断的、廉价的、具有较高生产力,而其主体正是广大的普通劳动者。许多企业采取人为压低工资,从而赢得在市场竞争中的价格优势。这几年,广东省出现的“民工荒”,就是许多企业实行低工资策略导致的后果。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只能在“血汗工资制度”下生存的话,那么它被淘汰出局就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一些企业领导人还停留在依靠压低工人工资以获取更高利润的时期。这种思维定式的逻辑很简单:工人拿得越少,我就挣得越多。有的企业领导人甚至认为,人力市场上最不缺的就是人,我坚持低工资,不怕没人来上班。试问,低工资的企业,还能在表面的利润繁荣之下撑多久?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于劳动者和企业势必形成双重损害,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去年以来,广东制鞋、玩具等企业的大量倒闭或迁移,就折射出广东制造业的现状,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润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换一个角度看,如果职工的收入与地方经济一起增长,无疑是最稳定、最理想的一种发展状态。因为职工收入增加的同时,其消费能力也在增加,职工的消费又可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那么,广东在GDP总量和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为何当地政府或企业仍对普通劳动者实行低工资待遇,这应该有说服他们的理由。目前的劳动力“廉价”,实际上是以增加未来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成本为代价的。当前低工资助推的企业繁荣,透支使用了劳动力资源,将目前应承担的成本转嫁到未来。

 

其实,一个地区的创造力、竞争力最终要落在这个地区的普通职工个人身上。因此,改变实行低工资政策,提高职工工资是各级政府或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可否定,广东职工工资收入的绝对值大的确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但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应该有合理的较快的增长,否则,终将影响劳动积极性。如果职工工资收入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不甚乐观,必将影响购买力或消费水平,进而间接地拖住经济发展的后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