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资蜂拥而入的趋势下,行业人士呼吁,“如果不在中国整个股改和产业安全方面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中国钢铁产业将彻底失去防卫”。外资的“侵略”意图明显,且动作也近在眼前。就在宝钢刚刚与马钢、八钢等企业签定战略框架协议,竞争对手就已兵临城下——2005年以来,米塔尔就曾两次拜访八钢洽谈合作事宜。(5月22日《中国经济周刊》)
近来,就在我们对宝钢相继重组新疆八一、河北邯钢取得成功,为跨越地域界限携手共建,促进全国钢铁业的资源优化重组开辟了一条新路而庆幸时,防卫外资巨头入侵我国钢铁产业的呼吁又见诸报端。其是,这种呼吁并非不是空穴来风。由于钢铁业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产能过剩产业之一,因而国际跨国公司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国际钢铁巨头与国内钢企接触越来越多。
2005年10月,世界第一大钢铁巨头印度米塔尔以3.38亿美元收购华菱管线36.67%的股权,之后,又将华菱纳入其全球采购系统;2006年2月,世界第二大钢铁巨头欧洲阿塞洛公司以20.86亿元人民币,受让莱钢股份38.41%的股权,成为莱钢股份最大的两个股东之一。另外,国际知名钢铁企业蒂森克虏伯、浦项、新日铁等钢铁巨头纷纷以合资、购并等方式进入我国市场,并将我国定位成主攻市场。
实际上,这些世界钢铁巨头合资、购并国内钢企,是为今后他们进入我国钢铁行业建立起“桥头堡”。分析人士认为,米塔尔、阿塞洛等外企对国内钢企的投资行为会从收购价值的角度对有可能成为投资的钢企的估值产生影响,并从侧面促进钢企横向整合的速度。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米塔尔控股我国钢企,但随着股改的陆续完成,也不排除米塔尔通过二级市场收购我国钢企的可能。
如果说跨国公司合资并购仅仅是为建立“桥头堡”而进入我国钢铁行业的话,他们合资并购则目的十分明确:将我国钢企纳入跨国巨头的全球产业链,通过合法途径实现对我国钢铁市场的垄断。例如米塔尔从战略布局上想建立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钢铁帝国,即东起营口的独立投资的伊斯帕特钢铁厂,到计划收购的包钢,以及地处乌鲁木齐的八钢,正好与自己设在哈萨克斯坦的卡钢和波兰钢铁厂相连。
这一切都表明,在全球钢铁产业的博弈中,我国钢铁业陷入了愈加被动的困境中。从上下游产业链条来看,国际巨头都想对我国钢铁产业形成钳制。例如2006年11月,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之一的巴西淡水河谷代表在青岛扬言,2007年铁矿石价格将涨40%,丝毫也不给东道主面子。淡水河谷如此嚣张,何尝不是在嘲笑着我国缺乏钢铁业的整合魄力,在铁矿石商的眼中,他们是上游的三个巨人,而我国的钢铁企业是一大群经不起市场风浪的小矮人。
纵观我国钢铁行业,大量的钢企规模偏小、各自为政、管理水平不高,这无疑是发展的致命伤。现在仅在内地A股上市的钢企就已经多达35家。但过去多年来,国内钢铁业整合却屡屡失败。尤其是在近两年与世界铁矿石巨头的定价谈判中,众多钢企所表现出的力量涣散更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难以取得足够的铁矿石定价话语权。如无法整合行业优势、确立我国钢铁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则我国大小的钢铁企业将会大大削弱其竞争力,并最终沦为跨国钢铁巨头入侵的对象。
正是在这样情况下,外资并购进入国内钢铁企业就变得十分容易。我们发现,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一些钢企领导人,往往轻视自己的力量,盲目迷信外资,以为外资可以带来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因而对外资的并购,地方上都持一种特别欢迎的态度。结果怎么样?其实,外企对我国钢企根本没有感情,用一点美元、欧元就把国内钢企收购了,并占据了拥有巨大潜力的国内部分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我国钢铁业已到了必须强力整合的时候了。宝钢重组新疆八一、河北邯钢为钢企整合提供了一个范本。事实证明,只有国家意志方能达成我国钢铁业迅速整合的目标。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支持国内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要求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国家决策层的支持和帮助,不久的将来,国内钢铁企业集团聚变为3至5家的强势集团,其效率必将大大加快国内钢铁业的产业整合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