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洋品牌质量不满是中国消费者的觉醒

(2007-03-10 12:17:37)
邱 林

 

     消费者对跨国公司的不满通过媒体报道不断扩散的事例在中国正逐渐增多。2000年,一名消费者与消费者团体共同抗议受到东芝公司的不公正待遇。该事件后,中国消费者对跨国公司产品质量和服务表达不满的事件不断增加。2006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有17家企业受到中国媒体的批评,2005年则有20家企业成为中国媒体的靶子。(3月10日《环球时报》)

     2006年以来,关于洋品牌的事件接连发生。含苏丹红的肯德基、重金属超标的SK-Ⅱ、偷梁换柱的夏普平板电视、质量危机的柯达相机、出售过期食品的家乐福等。上海、广州,分别查出了一大批洋品牌服装中发现甲醛超标、含有致癌物质芳香胺等问题。越来越多声名显赫的洋品牌跌入“质量门”事件,被查处的洋品牌往往是“大品牌、高价位、低标准”。

     应该说,国内一些人总有崇洋心理,觉得外国进口的东西就是好的,买东西言必称“洋”。 正是他们身上那种“媚洋”“崇洋”的“弱国”心态,导致了一个以洋品牌为尊的畸形市场。因此,对洋品牌质量事件的曝光,将大大改变消费者长期以来对洋品牌的盲目迷信的心理。由于我国长期工业不发达,进口产品一直比国内的质量好。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制造中心,国产品牌的质量已经与进口产品相差不大。而许多洋品牌就是国内品牌代工的。

    过去,洋品牌在国内享有不少“特权”,相关部门对于洋品牌持仰视的态度,监管、处罚等方面,都比国内品牌宽松很多,造成了不平等待遇。例如上海的淮海路,曾发生强迫国内品牌为洋品牌让位的情况,这虽然与质量监管无关,也反应出了相关部门的心态。任何一个国家的商品进入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接受当地的有效监管,这是真正的国际通行规则,一些洋品牌动辄声称执行国际通行标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在我国享有怎样的优待。

     此外,洋名牌过去敢于这么“牛”,首先看准的是中国较低的市场门槛,例如欧盟早就有了鞋类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但我国还没有这样的强制标准,在中国鞋被欧盟拒之门外的同时,洋名牌在我国市场几乎长驱直入。洋名牌这么“牛”,还因为看准了我们的监管有漏洞,洋名牌在我国卖了不止一天两天,可几年以后有关部门才被发现有问题,这只能说明我们以前的监管措施不到位。一句话,洋名牌敢于那么傲慢,问题至少有一半是出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如果我国有关部门对国外品牌实施强力监管,则是国外品牌不敢“忽悠”中国人的根本保证。作为监管部门,对所有商品,不管来自哪个国度,都应该一视同仁。例如去年10月,我国质监部门从日本化妆品SK-II化妆品中发现两种有安全隐患的化学成分,此信息在媒体公布后,但该化妆品公司却提出苛刻的退货条件,此举更加招致了消费者的不满,终于导致店铺被袭击。随后这家公司被迫将SK-II护肤品系列撤柜。

     随着我国消费者主权意识的觉醒,消费者也日趋活跃,他们无法容忍外国公司轻视我国消费者的行为。今年初,韩国LG电子首当其冲成为被我国媒体批评的公司。部分媒体连续报道“LG电子公司将退回商品在小工厂修理后再出售”。对此,LG承认过去曾将由于长途运输而损坏的外包装在当地特约维修站做了更换。此事以LG道歉并承诺今后将在指定工厂更换外包装而告一段落。

     事实告诉我们,外国的月亮也有阴晴圆缺,我国市场也不是“外国歪货”的天堂,在我国翻船的国际大品牌已经接二连三,千万别拿自己的诚信开玩笑,对不起自己那块辛辛苦苦树立起来的金字招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