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广东省劳动部门对全省303家企业用工定点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去年广东省六成企业严重缺工,平均每1.5个岗位争夺一名求职者;平均每招进一个工人的同时有0.73个工人流失。工人们因难以忍受现有劳动待遇和劳动条件而频繁跳槽。不论是普通工人还是技术工人,居高不下的流失率成为企业的“命门”。调查显示,去年,普通工人每新招一人的同时流失0.73人,技术工人每新招一人的同时流失0.67人。(2月25日新华网)
广东制造业20年来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源源不断的、廉价的、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制造业工人。然而,长期以来,这些工人却在工厂忍受工资低,待遇差,劳动条件恶劣,工作时间过长的不公平。由于服装、家具、电子等制造业产品竞争激烈,企业主就采取压低劳动力成本来增强其竞争力、谋取利润。所以矛盾远非一日酿成。
过去由于制度性缺陷和缺乏监督,使得广东制造业的工资不能反映真实的劳动力机会成本。而且劳动力市场此前的供过于求失衡和缺乏谈判能力,工人不得不接受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不平等的工资福利待遇。民工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干的是重活、累活、脏活,而工资往往低得可怜,还常常担心遭遇欠薪。
近十余年来,全国各地城市工人的工资,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以每年平均6%左右的幅度增长;而在广东制造业工人工资雷打不动,“数十年如一日”。调查表明,珠三角地区12年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佛山不少企业外来工月工资在10年前就已达到600元至1000元,但目前仍维持这个水平。目前广东制造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比江苏制造业工人低160多元。国此不少专家和媒体认为,工人短缺是长期漠视工人利益的代价,是工人对不公平待遇说“不”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人短缺”的信号是一件大事。这首先是工人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本来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下,这种情况是很难出现的。这说明持续十多年来的工人短缺可能到了一个拐点:劳动力供求力量对比的变化,有可能使原来一直由工人承担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本现在会转移到企业主身上。这是市场力量的结果,与人为干预出现的结果具有完全不同的经济含义。
其次,广东省目前在经济增长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消费不足而投资过旺,工人短缺如能带来工资上涨将有利于缓解这一问题。消费之所以增长缓慢毫无疑问是与分配密切相关的,全社会8千万至1亿劳动力大军,是低收入阶层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如果他们的收入能够上升,就意味着国内市场将同步扩张,因为低收入阶层具有边际消费倾向强的特点,他们的收入增加会有力地拉动商品的销售。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抑制投资的扩张。此举具有“一石二鸟”的效用。
第三,工人短缺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收入再分配的调整,这种趋势有利于对弱势群体的摆脱困境,有助于整个社会分享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的成果,会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工人短缺现象的出现,正好可以借助于市场之手,完成工人与企业主的新一轮博弈,改善工人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工作生存环境,改变由弱势群体主要承担改革成本的状况。
工人短缺对于广东制造业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这次工人短缺真能成为一个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开端,那将意味着广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意味着城乡差距有望缩小,意味着困扰我们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缓解。此次工人短缺的现象,是市场对产业结构的自然调整,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进步的方向,因此政府毋须对此进行过多地干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