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李玫瑾教授谈心理与逻辑

(2011-04-19 23:59:58)
标签:

感悟随笔

人文/历史

社会/纪实

时事评论

谈天说地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与李玫瑾教授谈心理与逻辑

韩强

药家鑫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公安大学李玫瑾的心理分析,更是引起了广泛的网上争论。《山东商报》《北京日报》陆续刊登了访谈录,李玫瑾回应争议:接受批评不接受歪曲。既然如此,作为学者,我想与李教授心平气和地探讨一些心理和逻辑问题,这些学术问题,与法院对此案的判决无关,因为李教授也认为心理分析与最后判决无关。为了清楚的表达我的观点,我首先把报刊上公开发表的访谈录摘录下来。这是学者的起码的常识。

  “我重点分析他扎人的心理背景”

  记:你认为央视希望你做什么样的解读?

  李:犯罪动机还要我说吗?他自己都说“我撞伤不如撞死,我就是怕麻烦”。我到那(央视)告诉观众这是一起故意杀人案,那我的点评也太滑稽了。

  我认为央视所关注的,是这样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为什么会在完全没有预谋的情况下,瞬间扎了被害人这么多刀,做出这么可怕的事情。我们要从案件行为中看出他的背景,更重要的是预防什么。我认为它需要的是这个答案,那我当然要解释的是这个问题。

  记:但公众似乎并不理解对这个瞬间动作的点评和要寻求的答案有什么联系。

  李:人通常在愤怒背景下才有多发动作行为,甚至大家愤怒骂我时,往往也不是一句话就能解恨的。那么,药在案发当晚,在他平生第一次举刀杀人时,他是恐惧多呢还是愤怒多?我的判断是:他应该恐惧多,他应该扎了一两刀就想跑,甚至可能因为意外和恐惧而出现无法自控的颤抖。

  但他在瞬间连扎了这么多刀,他为什么没有顾虑,他为什么不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我才重点分析了他扎人动作的心理背景:长期的机械动作、长期与人隔离、长期被迫练琴等形成的心理问题——有艺术而缺乏人性。因此我认为这跟他弹钢琴有关,这有什么不对?

  记:你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反常行为产生的原因,来避免出现更多的“药”。

  李:我想反省他的问题的由来在哪——就是只有技能,没有情感。我曾问他喜欢哪个音乐家,他回答是肖邦,是浪漫的。可我们都知道,要考级的话你要练的是技术性的曲子。说句实话,十个指头倒来倒去,考到十级他得练多少曲子?因此,他经历的是什么,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理解这个过程。而我们现在有多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郎朗,我们也正在重蹈着这条路,这才是让我反省的。所有技能、艺术、知识都要使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有价值。你说我这些话怎么就没有人听得懂?包括这些大学教授,什么北大的、清华的。

《专家评药家鑫案引质疑回应称重点分析扎人背景》2011年04月11日02:05  《山东新闻网-山东商报》

黑格尔影响我的学术研究

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李玫瑾说自己十年写一本书,一共有两本就够了。在她的第一本书《犯罪心理研究》的序言中,她曾这样写道:“从未想到过自己将用一生来研究犯罪人和犯罪心理问题。”

在决定用一生的时间来研究之前,她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哲学,是“文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我大一大二也不是很喜欢学习的。那时我就想,哪来这么一帮无聊的人琢磨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说到这里,李玫瑾开始慢慢活跃起来了。

转机发生在大三的一个课程上,“我非常喜欢上那堂课,并且喜欢上了黑格尔。”在人民大学的一个教室,当时还很年轻的李玫瑾拿着尺子和笔,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上认真地找句子的成分,每天规定要看15页……包括《逻辑学》在内的黑格尔的所有著作,在此之后,一直到现在,她仍然不时翻看,并且总会有新的收获。

“黑格尔对我的影响很深,尤其是在思维逻辑上。”李玫瑾的学生总结李玫瑾有三快:走路快、思维快、说话快。而思维快,可以说与她一直在阅读大量书籍有关。

严谨的逻辑思维一直影响着李玫瑾的学术研究。《李玫瑾回应争议:接受批评不接受歪曲》来源:《北京日报》2011年04月19日

现在,我们进行分析:

第一。任何行为都有动机,动机也是心理的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记:你认为央视希望你做什么样的解读?

李:犯罪动机还要我说吗?他自己都说“我撞伤不如撞死,我就是怕麻烦”。我到那(央视)告诉观众这是一起故意杀人案,那我的点评也太滑稽了。

大家请看,李教授承认了“犯罪动机”实际上这是推理的大前提,按照逻辑规则,如果是三段论,应该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李教授是哲学专业,又读了黑格尔的《逻辑学》,这是应该知道的。所以药家鑫杀人不手软的原因,就很容易解释了。也就是:他自己都说“我撞伤不如撞死,我就是怕麻烦”。这个推理就是:大前提:他自己都说“我撞伤不如撞死,我就是怕麻烦”。小前提:杀人不手软。结论:动机导致他虽然是第一次,但是动机使他不恐惧。

第二,抽去动机,进行推论。李教授说:但他在瞬间连扎了这么多刀,他为什么没有顾虑,他为什么不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我才重点分析了他扎人动作的心理背景:长期的机械动作、长期与人隔离、长期被迫练琴等形成的心理问题——有艺术而缺乏人性。因此我认为这跟他弹钢琴有关,这有什么不对?

李教授抽去:他自己都说“我撞伤不如撞死,我就是怕麻烦”这个大前提,拐到了弹钢琴上,在逻辑上根本不通,因为逻辑推理要求保持概念的同一性,人的行为与动机直接关系。这是心理学最基本的常识。

第三,异类相推,杀人与弱钢琴没有相关性,这是两个相离很远的领域。其实,只要有:他自己都说“我撞伤不如撞死,我就是怕麻烦”,这种动机,不管他是否是弹钢琴的,都有可能杀人。请注意,我说的是可能性,可能性不生于现实性。这是基本的哲学常识。

第四,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也是有条件的。个人心理是与社会心理相关的。应该分析的是什么原因,让药家鑫产生了他自己都说“我撞伤不如撞死,我就是怕麻烦”。这才是引起我们教育界关注的问题。

第五,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不仅是一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道德与法制教育。现在学校的升学率应试模式以及片面追求书本知识和技能,忽视道德与法制教育是当前社会的软肋。

以上讨论,请李教授参考。欢迎李教授继续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