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十博士与于丹的争论
韩强
2006年“国庆”期间,于丹的“《论语》心得”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11月底出书,到12月的第二个周末,该书印刷105万册,实销80万册。有人指出,此书存在多处错误;有人批评,照这样的解读方式,《旧约》或别的任何典籍,都可以变成现代人的“心灵鸡汤”。
2007年十博士的声明中说:像于丹这样一个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的“影视学博士”,仅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获得社会荣誉,谁还会关心那些引导我们灵魂向上的力量?谁还愿意从事那些艰辛的然而却是真正有益于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研究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世界未来能够走向大同的重要思想资源。然而,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世上没有哪一种知识不需要经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就可以被掌握。我们从来不会反对人文理论的通俗化,但通俗绝不等于庸俗和媚俗。像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宋词小札》、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那些才是真正的通俗。通俗和庸俗及媚俗的根本区别在于,通俗是用易于使人理解的方式讲述正确的知识,而庸俗和媚俗则是根据一般无知者的接受程度,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北大清华等知名大学十名博士联名抵制于丹》新华网2007年3月5日)
对于于丹与十博士的争论,我认为对双方,都应该一分为二,各有优缺点。
首先,十博士,给人的感觉是言辞激烈,口号多,称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还呼吁不要再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文中甚至要求于丹从《百家讲坛》中下课,并向电视观众道歉。这不像进行正常的学术讨论,学生气十足,只说不做,既然“通俗绝不等于庸俗和媚俗”那么这十博士又是如何把经典通俗化,形成大众所能接受的东西呢?快一年了,我们没有见到其成品。
其次,对于于丹,她表示并不介意。“网上这样的人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就连麦当劳和肯德基大家还各有所好呢。”(《北京娱乐信报》2007年3月5日)我认为,很不虚心,有些经典确实解释错了,硬是不承认。
我认为。于丹与十博士殊途同归,十博士把经典神圣化了,他们说经典不能用媚俗的讲法,但是可以通俗,列举的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宋词小札》、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那些才是真正的通俗。言外之意,只有专家才有通俗的资格。他们忘记了,明代王明阳的弟子有普通人,如王艮!王阳明更大胆地说:“夫学贵得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之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传习录》中,《全集》卷二)这种“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的思想将经典置于受良知重新检验的地位,甚至声称虽其言出之于孔子,也要求之于良知而定是非,明显的具有反权威的批判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导致了后来李贽的“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反封建呐喊。
这里,需要注意!李贽说“不以孔是非为是非”,并不是说可以修改原著!而于丹恰恰是不尊重经典的原著精神,随心所欲的解释。她说:孔子和《论语》是我们的文化基因,人人心中有。我只是本着我的心提供一个起点,《论语》也可以这样庸俗化地阅读”。
“我没备课,就是冥想,拿着杯水,想如何把《论语》里做人的道理匹配点故事,拿张白纸,这边是一主题词,那边是一小故事,鼓捣到一起。我就知道好多人会骂,但我对这本书没什么期待。有人批评‘百家讲坛’带来不好的风气,没看《论语》先被你说了,没看‘三国’先被易中天品了,没看‘红楼’先被刘心武误导了。其实《李双双》那电影里有句话叫‘先结婚后恋爱’,你有功夫慢慢恋爱去。”(《诠释《论语》:从南怀瑾到于丹》《文摘报》2007年1月18日)
这是不尊重原著,也不尊重观众。
“‘三国’先被易中天品了,没看‘红楼’先被刘心武”那是有小说性质的。《论语》包含着哲学意义。解释经典首先要求学者具有解释学的功夫,即说明文本,解释原意,理解精神,创出新意。于丹作为教授,没有遵守这个规范,却说“《论语》也可以这样庸俗化地阅读”,这有失于学者的风范。这里我并是不要求,于丹教授在大众传媒中,讲什么解释学,而是说学者要有基本功。
如果于丹教授讲的《论语故事和心得》或者是《论语评书》,实际于丹的表述方式与说评书很接近。那么,就没有这么多争议。因为说评书的自由度要大得多。
我认为:十博士指出于丹不遵守学术规范,引用论语原著,或者不加解释就发挥,或者解释错了,这都是对的,这是他们的优点,但是把话说过了头,什么"《论语》就不是给老百姓读的","任何文化的精华被彻底大众化之后,也就灭亡了,因为没有了敬畏。"这话说得太过头了!(《九名博士联盟反于丹称论语大众化必亡》2007年3月8日《青年周末》)
对于年轻人,我的观点是:他们的经验还不足,其实只要指出于丹的错误,就够了,不要说过头话,要学会有理、有利、有节!这样才能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扫除文盲,到普及教育,以至于到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人民群众就不能学习古代经典吗?人民群众就只能接受所谓的“《论语》也可以这样庸俗化地阅读”吗?“通俗”只能是专家对群众的恩赐吗?
最后,我要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精华,没有糟粕吗?无论是于丹教授还是十博士,对此都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
此文已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审核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8477338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