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菜一汤之---灵芝人参鸡汤、柠檬鸭、蒜蓉炒苋菜
标签:
美食 |
分类: 家常菜 |
小时候妈妈总是逼着喝灵芝汤,小朋友有几个会欣赏苦尽之后的甘甜?
所以总是抗拒的多。
妈妈早些年,常年有野生灵芝切片泡水当茶喝的习惯,不知道是否与此有关,妈妈七十好几的人,身上老人斑并不见特别多,白头发也是这二年才开始稍稍看得到,想来灵芝养颜一说,确有可能。
相比妈妈,我的生活显得粗糙许多。
不过是随意在药房购买种养的巨大灵芝,叫店员代为切片。
这日煲了一个汤,材料有
“灵芝三四片,花旗参三根,姜一块拍碎,桂圆适量,蜜枣二粒,红枣枸杞适量”
另外再加鸡壳一个增加鲜味。
千万不要误会味道苦的食材就一定属于寒的药性,苦若灵芝一类,其实性性最是温和,不寒不燥,任何人都可进食。
也千万不要认为人参都肯定是大补而燥热,其实人参也分热底与寒底。
像是花旗参,我用的是产自美国产的参,烘焙效果极佳,闻起来没有烘焙过度的焦味,又保持干爽清洁的效果,并且花旗参性凉,又具有滋补作用,最适合我等热底之人。
所以这煲汤里,除了性情温和的灵芝,加上一小块的姜与桂圆中和稍寒的花旗参,用蜜枣红枣等去调和灵芝的苦味。。。。
整煲汤,闻起来,真的香。。。
可惜,喝起来
真的苦。。。。。
-----------------------------------------------------------
父亲极懂得吃。
“懂”的意义,不在于如今所谓的食家,对食物的来龙去脉,了若指掌。
更不在于,对于食物的口感外观烹制的过程描述的有如亲制。
于我,懂吃的意义,在于如何可以利用自有的资源,配以最简单最方便的采配过程,为家人泡制一餐不见奢华,却落足心思的餐桌文化。
当年普遍的穷,大家手中的闲钱不多,可是父亲每周总尽量烹制一次“大菜”改善生活
尽量丰富,有肉是肯定的。
譬如羊肉太贵,父亲就买来一大堆的羊骨,很大的一锅羊骨头,才不过几块钱,父亲加以若干滋补香料,慢火熬煮,直至汤浓骨酥,一锅乳白浓汤,在大冷天时,一碗浓浓的羊骨汤下肚,身子似乎能暖和一整个冬。
少时总是羡慕女同学皮肤白净,而我总是热乎乎的二边脸颊,长年累月的红冬冬,似乎总是未语人先羞,非常苦恼,于是就算大冷天时,也总喜欢掬捧冷水泼面,就盼望着让肤色与别的同学无异,如今想来,大约是家里自小进食过补所致
又譬如鸡肉较贵,鸭肉较便宜,因此家里吃鸭的机会较鸡更多。
小时做这些所谓的大菜,均由父亲出手。
想来做菜天赋,真是遗传自家父家母。。。。
父亲对肉食极有研究,鸡鸭鱼的各式做法,闲闲都能整上十种八种。
鸭子买的多,因此鸭的做法,更是千变万化。
啤酒鸭,白斩鸭,烤鸭,醉鸭,卤鸭,酱油鸭,炒鸭,柠檬鸭。。。。
当中至爱柠檬鸭。
已有十多年没吃过柠檬鸭了。
算一算,父亲去世足有十一年
去年回广西,看到表姐家中醃有一大罐的咸柠檬,马上讨来一罐,珍而重之带了回来。
这一日,上网问了广西的网友,柠檬鸭的做法,立马如法泡制。
柠檬用的是这种醃制的青柠檬。
在香港没见过活鸭售卖,超市所售均属冰鲜。
非常无趣。
不过这一日见到一盒盒的鸭翅膀,想到家中的咸柠檬,马上买了回来,打算一尝十多年未曾品尝过的味道。
做柠檬鸭,除了鸭肉,所需香料有“姜,蒜”而已。
作法:
1,蒜同薑下锅爆香,倒入鸭亦炒干身
2,加生、老抽,糖调味。
3,加水焖。
4,将咸柠檬剁碎,鸭肉收汁之前倒进去兜匀鸭身即可。
(因为柠檬皮久煮会苦,所以一定不可以太早放,但是咸柠檬本身的味道极浓,就算最后才加进去炒,一样可以完美的融入鸭肉内,带有少少的咸酸味,独有的清香,完全瓦解鸭肉本身的骚味,与鸭肉产生完美效应)
我吃的极快极快。
没有告诉强哥的是,我完全吃到父亲的味道。
内心的激荡,来自对父亲的思念。
一吃饱饭,马上打电话给妈妈,我做了柠檬鸭,和爸爸做出的味道,一模一样!
另外用蒜蓉炒了一个红色苋菜。
小时候我管它叫“红红菜”
极喜欢用这种菜汁拌饭,一碗夺目的瑰红。。。。。
全家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