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拉盏的制作---附马拉盏牛肉炒杂菜

(2009-02-01 12:17:46)
标签:

美食

分类: 甜点,小食

從馬拉盞到XO

 

撰文︰江獻珠

 

法國干邑世界上消費最高的地方,從前是香港。曾幾何時,這名釀香港忽然銷聲匿跡,往昔在筵席上必備的干邑和電視中疲勞轟炸式的廣告,都到哪裏去了?潮流真可怕,一下子便湧進大海再不回頭!中國剛富有起來的時候,人頭馬路易十三干邑加七喜和話梅的奢飲,想大家還記得一清二楚,如今開口動輒XO長、XO短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留在港人的「集體記憶」中的XO,大概只有「XO醬」了。

 

XO醫」者,本來是指(extra-old)的簡寫,意謂釀製的時間特長、是干邑酒商特別介紹的精品,極名貴的代表。上世紀80年代在香港興起的一種餐桌的醬料,稱做「XO醬」的,無非認為是醬中之極品。至於因何稱「XO」?誰是首創者?眾說紛紜,比較可靠的傳說︰是食家談鍚永(筆名王亭之),當時他當上了位在半島酒店的中餐室嘉麟樓的顧問,將南洋的馬拉盞改良升格而成XO醬。自此經過前後20多年,XO醬仍然風行不衰,版本之多,數也數不清,連香港旅遊協會也極力推薦,以價錢分級,今日嘉麟樓仍佔第一位。

 

我的一位中學同學駱景光,太太是泰國人(兩位都於去年先後去世),家族事業是紡織,廠房設在鴨寮街。我們一群從廣州來到香港的同學,還未立足,常在他家聚集,吃到不少嫂子燒的泰國好菜。嫂子擅做馬拉盞,景光每天早上必定用牛油塗白麵包,抹上馬拉盞,數十年如一日。我向嫂子請教馬拉盞的做法,她熱心地把所有作料給我送來,教我做法,此後我也有我的馬拉盞了。不過她叮嚀囑咐,作料一定要用手舂,不能機打,否則「不是味道」。

 

馬拉盞究竟是甚麼?是一種東南亞人常用的蝦醬。漁民出海捕得小蝦,為了保存,會用多量的粗鹽去醃,讓它在太陽下曬兩三天,待小蝦發酵後磨成醬,壓成磚狀叫蝦膏,稱謂大同小異,諸如BalachanBalachungTerasi等等,或做成較稀的蝦醬,香港人叫它做「鹹蝦」。在泰國,馬拉盞有油炒的版本,景光鎪教我做的就是炒的一種。

 

我們92年退休返美後,常與學生楊世芬見面,也常一起燒菜。一天她提議點XO醬,我們先做了馬拉盞,然後蒸好大碗珧柱,用油炒香後加入了馬拉盞內,撒下些蝦子,這便是我們的土製XO醬了,果然風味與港式的不相上下。當時在金山灣區,很多中菜館都有自家的XO醬秘方,有些加了火腿、有些加蝦子、再有些加上豆豉或普寧豆醬,湖南菜館連湖南煙肉也用上了,豐儉由人,各家各法,不一而足。

 

最近世芬來港看我,大家見,一坐下來便大談燒菜。她花了大半年時間重建她的廚房,清理冰格時,找出不少珍藏多年的寶物,她眉飛色舞如數家珍地說,有台灣的鱭魚子、西班牙火腿、新加坡的實肉鹹魚、大地魚等等,她把這些珍品全部切碎,加上大量的珧柱和蝦子,加在馬拉盞內,炒成了別開生面的XO醬。

 

 

口授學生陳煌麗,經常做XO醬,因她丈夫每天早上一定要吃一大碗XO醬伴麵,與我同學吃馬拉盞夾麵包有異曲同工之妙。煌麗工多藝熟,又有獨步單方,只用珧柱、蝦子、乾蔥、蒜、辣椒,下大量的油,是麵碼多於蘸醬。剛好她送來一小盒,正好比較一下;那真奇了,各有千秋,我深信即使她跟著我的食譜,或者我用她的方法,做出來的XO醬,口感和味道都人不盡相同,這正說明烹飪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技! 

『我家XO醬』新年少做XO醬,因為不忘嫂子「只能手舂不能機打」的訓示。自從蘭美帶來了印尼飲食文化後,我發現「舂」這回事是她的擅長,所以纔敢動手。讀者如嫌費劓,可效陳煌麗用攪拌機打碎,快捷得多。用多少辣椒、珧柱,也可任隨君便,但蝦米是馬拉盞的主料,絕不能減。用油呢?我是邊炒邊下的,適可而止,所以口感較脆,不像浸在油裏似的。

 ﹝材料﹞乾珧柱???150紹酒????1湯匙薑?????2芥花籽油??約2蝦米????150紅蔥頭???175蒜頭????2大個小尖紅椒??16青檸????2個,搾汁南洋馬拉盞膏?2茶匙水??????2湯匙糖??????1湯匙鹽??????少許蝦子?????3湯匙 

〔預備〕1.      珧柱去枕,稍沖,置碗中加熱水過軟,下紹酒及薑片,中火蒸1小時。移出擱冷後以扞麵棍壓碎成絲。留用。2.      紅蔥、蒜頭分別切碎,紅辣椒切小段,抖去一部分椒籽。三種作料分別放入坎內搗爛,我在小碗中。3.      蝦米洗淨,盛大碗內,加水浸過面脹,如見有黑蝦腸便挑去,切粒留用。

{馬拉盞炒法}1.      置中式易潔鑊於中火上,鑊熱時下油1/4杯,加入紅蔥,改為中小火,不停鏟動,鏟至紅蔥顏色由白變半透明,便加入蒜蓉和1/4杯油,繼續鏟動,至蔥蒜已全熟、顏色轉淺棕,移出。2.      中火熱鑊,鑊紅時下油1/2杯,改為小火,將蝦米小粒倒下,不停炒動,至香氣散發,繼續翻炒,邊炒邊在鑊邊下油,一直炒至蝦米色呈金黃,看似酥脆,便調勻馬拉盞膏和水,倒下鑊內蝦米同炒勻,下青檸汁、糖、鹽調味,再下紅椒、紅蔥和蒜,不停翻炒至均勻後成馬拉盞,鏟出。

{我家XO醬做法}1.      以中火熱鑊,熱時下油1/2杯,加入珧柱絲,改為中小火,以筷箸挑散,繼續不停炒動至珧柱漸漸透明,且有油泡呈現,即表示珧柱已炒夠時間,是時將炒好馬拉盞全部倒下,不停兜炒至炒勻。2.      加入蝦子,再加些許油,改為小火,翻炒均勻後便成我家XO醬。 

『江獻珠來頭』

上世紀初食壇名人江太大之孫女,經典的太史蛇羹便是源於江家。江女士自小吃盡考究之食物,由此練成一張懂吃的嘴。成年後經自學煮得一手好菜,又撰寫中、英文之食譜,著作「蘭齋舊事與南海十三郎」「古法粵菜新譜」等。

資料來源︰飲食男女080307

 

-----------------------------------------

 

 

上文直接说明了马拉盏的一些来由,更说明了XO酱与马来盏之间若干联系,江女士的食谱与书籍更是我一直追阅的,为免自述有所遗漏,直接将原文COPY过来让大家同阅。

 

之前答应了一位网友的要求,前日再制马拉盏时特将过程拍下。

 

与文中所提的食谱略有出入,不过大致相近,属我家的简化版马拉盏。

其中最重要的,经由小虾与粗盐发酵而成的虾膏,我用的是马来西亚出的制成品,其味浓郁,可惜包装一早被我弃置,只能叫大家看看形状了。

如果大家有兴趣制作这味马拉盏,可以用“李X记”出的虾酱代替,味道最接近,一般超市可见。

 

马拉盏的制作---附马拉盏牛肉炒杂菜

 

制作家庭马拉盏,我用的材料主要有“虾米,干葱头,蒜头,香茅,虾膏”

我一次制作的量只有一小盒,所以用的配料不多。

 

马拉盏的制作---附马拉盏牛肉炒杂菜

 

我非常非常同意文中江女士所说的,制作这类配料,必需用舂舂来舂,食材的香味才能完全发挥出来,用刀或料理机切出来的食材,因为断面被刀锋锁住,味道总是无法完全发挥,不若我用这种石舂捣碎出来的味道香浓。

所以这个小舂头在我家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

在香港印尼商店有售,得六十块钱小小一个。

不过是用麻石制成的而已。。。。

我在深圳的农批市场买到一模一样的,才不过八块钱一个,重重都搬回来了。。。。

 

马拉盏的制作---附马拉盏牛肉炒杂菜

作法:

1,先将舂碎了的“葱头,蒜头,香茅,虾米”用油爆至焦黄。

2,盛起备用。

3,另外放油,将切成小粒的虾膏放进油锅里爆出香味,虾膏一遇热即时散开,发出浓浓的香味。

4,最后将步骤1的材料扔进去,加一点糖调味,略炒至入味即可。

 

马拉盏的制作---附马拉盏牛肉炒杂菜

 

必需说明的是,这是一种味道极其浓郁的食材,并且带有发酵的味道,对食物的喜好是极个人的一件事,喜欢的人,闻着是香飘万里,对于不喜欢的人而言,真是逃之不及呀。。。。

幸好我和强哥都对这种发酵制品的味道极之入迷~~~

口感与味道怎么说呢,有一点点像沙茶酱的味道,不过较之沙茶酱,更为浓郁~~~

 

马拉盏的制作---附马拉盏牛肉炒杂菜

 

用来炒通菜这类吸味的菜式最最搭,夏季我会再做好一大盒,用来配搭简单的蒜蓉通菜来炒,最是一流!

近日天凉,通菜不是那么好吃,买了一盒加拿大的所谓极品肥牛来吃。

加上家里剩余的一些下角杂菜同炒。

 

用了剩下的小半粒椰菜,大半根红萝卜,一小碗的葱头与蒜头。

一盒肥牛,用酱油与姜汁,糖,生粉拌好入味。

以及马拉盏。

 

马拉盏的制作---附马拉盏牛肉炒杂菜

 

马拉盏本身带有极重的咸味,且味道浓郁,只需放上一点点,此菜式已有足够的味道,可惜椰菜太少了点,菜比牛肉本身更吸引。。。。

其实像肥牛这类本身香味极浓的食物,最佳的吃法是什么配料也不加,煎香了沾点酱汁最棒。。。

加了配料反而可惜,吃不到原本极香的牛肉味了。。。。

 

不过整体而言,是极下饭惹味的一道餸菜~~~

 

马拉盏的制作---附马拉盏牛肉炒杂菜

 

只有一大碟的菜不成呀,家里还有一小盒的剥好的甜玉米,简单的用“虾米,鱼肚,粟米,鸡蛋,浓汤宝”

滚了一个清甜之极的粟米鱼肚羹~~~

玉米,当然先用舂舂捣出甜味了。。。。

 

马拉盏的制作---附马拉盏牛肉炒杂菜

 

味道真是非常非常清甜呐。。。。

 

马拉盏的制作---附马拉盏牛肉炒杂菜

 

一餐味道又棒,又清理了大部份雪柜余料的晚餐,完美~~

 

马拉盏的制作---附马拉盏牛肉炒杂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