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底下

标签:
旅游北京京西门头沟爨底下庄子曰 |
图1:“爨”念“cuàn”,1958年简化后改“爨”为“川”。
上个周末,单位新成立的摄影协会第一次组织采风活动,前往北京西郊门头沟的爨底下。一行32人(不算2孩子)浩浩荡荡开过去,路上花了3个半小时。在斋堂镇换上来接站的村人的小车,据说这样可以每人20元进村门票,否则是35元的新收费价(够省啊!),之后再分成几辆小车“飞”进村(再开7公里)。
听说爨底下还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没有水的村落,再明清,我私下想也很失色吧?至少和江西的婺源没法比!
图2:摄于清晨6点。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
“爨”共有30笔,记住这个字并不难,村民编了个顺口溜:“兴(繁体)字头,林字腰,大字下边架火烧,火大烧林,越烧越旺”。
相传该村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迁移至此,建立韩氏家族聚居地。
这里是北京通往陕、晋和口外的要塞,繁华一时;曾是兵家必争之地。
图3:电影《投名状》山寨和结义的外景地、《手机》、《三国演义》等都是在这个村子拍摄。
“爨”的含义有三:1、烧火煮饭 2、<书>:灶 3、姓氏。
图4:村内家家是客栈,每家的男主人负责去斋堂镇拉客,女人负责给客人做饭。
图5:这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影视拍摄与写生基地。
图6:荆芭棚一般高3~4米,棚可以遮阳、避雨,棚下供人活动、乘凉。
11点半夜课讲座完,躺上大通铺,听着旁友的鼾声以及隔壁孩子的夜游哭闹,我是左右睡不着。虽然夜里很凉快,虽然我冲了凉、用着自己带的床单、被单、枕巾,我还是清醒地既不怨愤也不纠结。
清晨4点曹理事的声音最先入耳,他要带早班人马去拍晨景。继续睡,直到他们的声音渐行渐远,小院里仅剩带家属的和女人们。
1小时后我蹑手蹑脚起来,5点半迈进正待苏醒的村落------
图7:梅花福,其中的梅花有30朵,似乎映射“爨”字的30笔。村内题字出现较多,而壁画较少。
图8:影壁局部的石雕
图9:草平
图10:屋檐
图11:屋檐
图12:戗檐砖上的石雕图案主要为:牡丹、菊花、荷花、莲蓬、梅花等传统名花。
图13:门墩石
图14:金属门扣
图15
图16:游客
图17:村后1.2公里处,有古道“一线天”。
图18:“一线天”西侧的什么“堂”
图19:早上7点多从一线天回村的路上,我的心情犹如这山道一般清朗。
图20:村里人办喜事的婚车队伍
图21:村头的党员活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