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陵的石牌坊分别竖立在正红门前方的东西两侧,属于清陵寝早期建筑。(东侧石牌坊)

石牌坊是福陵的标志性建筑,用来引导环境烘托相应的气氛,来体现帝王陵寝的威严和与众不同。(西侧牌坊)

两座雕造坚固的石牌坊,都是仿木结构。牌楼四柱三间三楼,每根石柱由四节组成。全长10.5米,宽3.13米。

石牌坊的每根石柱由四节组成,立柱顶端各有一圆形莲花座,上面雕都有向天吼一只。

正中明间坊心的正面,两个仙人在陵门两侧作揖,穿戴着汉人的官服官帽。其下刻的是双龙戏珠。石雕石刻都反映了清早期满族建筑技术水平。

福陵为积累式建筑,所以很多建筑的使用功能都是重复的。下马碑是乾隆年间设置的,在这之前,下马石牌坊就是祭灵时文武大臣下马下轿的标志建筑。正中明间坊心的背面,用满蒙汉文,刻有“往来人等至此下马,如违,定依法处”等文字字样。横梁上一对扭头小狮子,是典型的明代狮子扭头、类狗的形象。

石牌坊靠北的浮梁上,刻有海水托“日”字。

而走到另一面,还发现刻有海水托“月”。这两座牌坊属于陵寝的早期建筑,其他陵寝建筑上也有装饰有“日”和“月”字,其中的寓意有很多说法。而福陵石牌坊把“日”和“月”分别来刻,是否寓意将大明王朝的国号“明”字拆开。

东边石坊上,刻有劳作耕耘的图案。上面的人物也是汉人的装束。雕工古朴典雅精美。这些精美的图案

石牌坊仿木斗拱。雕造得很精细。楼为歇山式,斗拱、滴水、瓦拢、勾头、搏风,大脊等构件俱全。

石牌坊的每一根立柱下部,都有石料包围住石柱,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基座,座高1.66米,宽1,1米,上面刻有缠枝莲、仙人、仙鹿、松柏。麒麟等祥瑞图案。基座前后各有抱鼓石夹持,鼓心是莲花形,下面雕有锦袱,锦袱两角个坠有古钱一枚。抱鼓石和包围石柱都雕刻了静美的图案。

每个石牌坊,都有四对抱鼓石。抱鼓石下是须弥座,岔角石上刻有缠枝纹。
以下拍的是西侧石牌坊的细节:

有人把两侧的石牌坊分别对待,认为东侧的石牌坊代表皇帝坊,西侧的石牌坊代表皇后坊。这是正红门西侧的石牌坊石刻图案。

远观两个牌坊很相似,近观细观浮雕石刻图案都不相同,上面的人物、花鸟、动植物等图案,依然造型讲究,雕工精美,而且很多还蕴含寓意和生动故事。

西侧石牌坊上的龙,与东侧石牌坊的龙相比,明显造型不一样了。浮梁上的图案,有仙人骑兽,神鸟等轻悠闲轻松的图案。

西边石牌坊的石料很明显有后期修缮的,柱子顶上向天吼的石材也不一样了。斗拱形式与木斗拱一样,也附着有装饰性的花板。

和东侧石牌坊相同的是,正中明间坊心的背面,也用满蒙汉文,刻有“往来人等至此下马,如违,定依法处”等文字字样。但是下梁的浮雕龙明显不一样了。

西侧石牌坊上的石雕石刻,依然是雕艺精湛,古朴浑厚,内涵深远,栩栩如生。这个浮雕上有仙人击鼓,鲤鱼跳龙门等图案。这些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依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西侧石牌坊的仿木结构。牌楼顶和房屋顶一样,顶上有屋脊,正脊两端有正吻。

这对石牌坊是福陵最早的建筑物。《清太宗实录》上记载,天聪三年“陵东、西两旁立下马坊,禁乘车马行走,遇必下,诸贝勒大臣以下,小民以上。违者罚。”坊上的文字与《实录》这条记载吻合。
这对石牌坊,其四根方形折边石柱均为出头柱子,这样的牌楼又叫冲天牌楼,柱顶端为石雕形仰覆莲花承露盘,其上蹲踞着一只象征吉祥的神兽--望天吼,这正合冲天牌楼的“冲天”之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