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福陵的大门被称作“正红门”,又叫“大红门”。建于清初的正红门,是三间单檐歇山式琉璃顶建筑。

正红门东西两侧高墙,各有一座琉璃袖壁,因如同衣袖开在两边,故称“袖壁”,也称“龙砖看壁”。

陵园的四周环绕着红色缭墙,又叫“红城”或“风水红墙”。在风水红墙的东西两面还有红门各一个。

正红门矗立在0.6米高的敦实坚固的台基上,是清福陵陵寝的总门户,共三间拱形门洞,分别有不同的名录和使用规则。正中一间叫“神门”,是供墓主“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门平日不开,只是在大祭时给抬祝版、制帛以及其他祭品的官员出入,其他人不得行走,东此间叫“君门”,是皇帝祭陵时出入的门,西次间叫“臣门”,是祭祀大臣走的门。如今对游客开放的门是“君门”。

正红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其顶铺满黄琉璃瓦。

正红门正脊东侧大脊正吻、东侧垂脊上有两个神兽,均为黄色琉璃。楼角椽子上有个类似八卦的图形。

正红门正脊西端大吻。

正红门前后门脸上均镶半圆形券门石,明间券脸上雕有二龙戏珠图。浮雕的颜色本应为青色,在2013全运会期间给涂成这样的“大花脸”了。

正红门券脸下部的护角石,分别刻有各种精美图案。

正红门的腰线石和护角石,分别雕有形态各异的龙图和花饰图案。

正红门东西两侧的“袖壁”,各为长11.9米,高约5米的琉璃袖壁。龙作升腾状,昂首、张口、舞爪,腾空飞跃。云纹密集,形象逼真,颇有动感。这是正红门东侧的蟠龙五彩琉璃袖壁。

这是正红门西侧的蟠龙五彩琉璃袖壁。这条龙具有明清两代龙的特征。
明清两代龙形象的差异:
明代龙披发竖起(见清福陵石牌坊浮雕),头圆,类似蛇;犄角枝杈与平面呈直角(见本图)。龙爪的数量三、四、五均由,但五爪为皇家专用。明代龙爪为轮形五爪(见本图)。明代龙尾呈三叉状(见本图)。明代的脊兽皆为双数。
清代龙披发散开(见本图),类似狮子;龙眼上方有卷云眉(见本图);清朝早期的皇家大多继承明制,三爪、五爪兼用;清代龙爪为干枝五爪。清代龙尾有的呈火珠状,有的光秃如一字的,叫做“直尾”。

在明清龙的造型上,清晰可见当年密布的建筑符号,修建时是按照这些编号安置在指定的位置上的。据说当年每一个建筑部件上都采用“实名制”,即每一个工匠都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这个人名还没有拍到。

正红门背影。正红门的正背两面的斗拱下面,墙角与拱门上,分别都垂下四朵半球莲花状装饰,叫“升天飞莲花”,是专门用于陵寝大门的装饰。正红门背影三道券门下的护角石没有浮雕了。

红墙两侧依然各有五彩蟠龙琉璃影壁。这是红墙西侧的五彩琉璃蟠龙。

清福陵的风水红墙,环绕着陵园,除了正红门还有东西两个红门,这是红墙东面的大门。其上面装饰着的圆形金琉璃叫做“门顶塔”。这种圆形的塔是藏传佛教的特点。

清代陵墓是红墙金瓦,而明代是青砖青瓦。

正红门前方的一对儿的石狮子保留了明代石狮子的特点:扭头,卷云尾,其状类似狗。这座是正红门前方东侧的石狮子。

正红门前方西侧的石狮子。明代神兽的特点之一就是尾巴为“卷云尾”。

正红门前方东侧的华表,上面刻有“日”字。如同下马碑石牌坊一样,留给后人饶有兴趣地猜测和解谜。

正红门前有两座石雕华表。这座是西侧树丛中的华表,上边刻有“月”字。
拍摄日记:
东陵很近,但有好多年没有去了。2013年11月16日,参加群活动,走进沈阳东陵公园,也就是清福陵。初冬的阴霾,使得福陵的古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肃穆。这里和沈阳北陵,也就是清昭陵相比,游人很少,安宁幽静了许多,就连这里的小松鼠对人都很认生。
历尽百年沧桑的福陵,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依然保持着淳朴的原始古风。福陵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着秀美的园林山色,而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福陵的古建筑群。
来之前,又重新网搜了一下有关福陵古建筑群的资料,因对福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所以随拍有了方向和取舍。流连在幽静的东陵公园里,徘徊在古建筑群里,宏观古建筑的宏大,近观古建筑的细微之处,更觉古建筑的雄风依然和精致。古建筑中很多都蕴含着传说和故事,期待着人们去挖掘和探讨,很多雕梁画栋描绘的图案,都有着文化寓意,面对镜头中的古建筑,只是去喜欢,只是去寻摄,但是对眼前的古建筑却有着诸多的不懂和困惑,无从寻找答案,而深感知识的贫乏与困惑,很多的谜团都有待于寻找谜底。这次的福陵行摄,只是去静静地去看,去揣摩,去探讨,更多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谜团,都有待于去探索和解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