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飘浮在山谷上空朵朵白云,变幻着禾木的明暗光影,一路上和人们玩着捉迷藏。秋阳倏尔在云层的裂隙中露出笑脸,我连忙抓拍这一瞬播撒阳光的美景。

迷人的白桦林,总会有游人的笑脸。

禾木桥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经历了百多年喀纳斯冰川溶水的冲击,古旧而敦实。听说当地有很多男女在这里私定终身。

桥下的禾木河上游开阔奔腾,下游兵分两路悄然而下,老桥就是分水岭。

据说当年土瓦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找到如此一片与世隔绝的净土,定居繁衍了下来。

禾木的白桦林。

马背上的游人,逍遥溜达着游览古朴的禾木村。

据说禾木村家家户户都养马,每户人家都有两匹马参加旅游接待,供游客骑马观光。整个夏季旅游,两匹马可为每户村民增加纯收入一万多元。汗马功劳,今有新说。

禾木村随拍。

被束缚的老雕也成了风景。

牛儿在这里是绝对的自由散漫,它不会给任何人和车辆让行的。

呵呵,牛儿列队过马路。

秋去冬来,这些曾经是猎人的冬装,如今也会被游客喜爱了。

小百货店。

时尚的淘宝店。

图瓦人是使用多种语言的高手,既会说蒙古语,也会说哈萨克语和汉语。在家中,他们通常又用一种既非蒙语,又非哈语的语言交流。
拍摄日记:
当阳光高照,晨雾还未完全散去的时候,我们又被催促下山了。沿途匆匆扫拍着,才看清留宿一夜的禾木村,又迎来了新的一天。此时古朴的小村庄完全苏醒了,仿佛是一个喧闹的电影片场,在这里穿梭着形形色色的行人,既有操着各种方言口音的游人,也有当地叫卖的商贩,牛羊马、车、人来来往往与山村的各个角落,无秩序地随意行走,或溜达或奔跑或慢行,随处可见挎着大相机拎着三脚架的摄影人,不时留步“咔嚓”一下,成了禾木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小村庄已经成了娱乐休闲的旅游场所,几乎全村人都搞旅游业,各色小卖部,旅舍、餐馆比比皆是,能够买到新疆特产和工艺品。远道而来的游客,为了这里独特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为了图瓦族的传说和风情,随处可见游人围坐在图瓦人的小木屋前,有滋有味地品尝着早餐。
我几乎没有时间驻足,更仔细地品味禾木村的风情,一路随拍着奔往驻扎木屋旅舍,因为在指定的时间里,指定的地方吃团队早餐,然后继续出发。
禾木村,是一个被桦树、雪峰、河流环抱的小山村,是摄影人的天堂,是一个好想让心歇息一下的地方。
网上资料:
禾木村是中国西部最北端的乡,素有“中国第一村”的美称,是图瓦人的集中生活居住地,是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远和最大的村庄,总面积3040平方公里。这里的房子全是原木搭成的,充满了原始的味道。禾木村最出名的就是万山红遍的醉人秋色,炊烟在秋色中冉冉升起,形成一条梦幻般的烟雾带,胜似仙境。在禾木村子周围的小山坡上可以俯视禾木村以及禾木河的全景:空谷幽灵、小桥流水、牧马人在从林间扬尘而过……
禾木村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那一栋栋的小木屋和成群结队的牧群与雪峰、森林、草地、蓝天白云构成了独特的自然与文化景观。这些小木屋已成为图瓦人的标志,小木屋基本有大半截埋在土里,以抵挡这里将近半年的大雪封山期的严寒,特别的原始古朴,并带有游牧民族的传统特征。房顶一般用木板钉成人字型雨棚,房体用直径三四十公分的单层原木堆成,既保暖又防潮。
禾木村的木屋很有特色:是由村民将木头两端挖槽后,相互嵌扣,一根根向上垒建而成,屋顶普遍采用人字形坡屋顶。每家的门一律朝东开,盖新屋上梁的时候要扯白布子,当地人说是祈福的意思。他们用松木搭建出的一幢幢屋舍之中,每一根木头缝隙的连接处都要用一种叫“努克”的草填满在木头缝里,这种草吸水后膨胀将缝隙填满,墙壁就会变得密不透风,这样就能遮挡风寒。他们不砍活树。
禾木,蒙古语,骆驼肩背的意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