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泉》是李自健在汶川震前创作的一幅宁静优美的油画。旅美的李自健把他的乡愁、乡恋和乡情,寄托在故乡流淌不息的清泉里。那恬静的女孩依泉小憩,如泉般地纯洁可爱。这幅画是李自健“人性与爱”的动人的乡情之作。

这个女孩儿在震前就做过李自健的模特,李自健这幅《听泉的汶川女娃》是李自健在震后因思念这个女孩儿而作的画。画中的女孩已侥幸躲过了地震那场灾难,而这幅画被李自健义卖,募捐款128万全部捐给了这个女孩儿就读的也是受灾最严重的“桃坪小学”。

这幅是李自健的《汶川娃——川字组画》。在油画展中,“汶川娃”的题材占了很大的篇幅,画家曾几次前往汶川创作,把作品分为震前、震中、震后。在作品中大多都没有表现那种悲哀低落的情绪,而是宣扬人性不屈的精神,那种面临灾难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个观者的心。

《汶川娃——天使的黎明》。每一个人的梦都不同,汶川震后带给人们的不幸,并没有让那里的人们屈服,生活还在继续,怎样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人生,对我们都是一个考验。画家作品中那种近乎完美的画面,那种审美意境,感染者观众,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另一个不屈的美。

李自健的油画作品《汶川娃——欲飞的天鹅》。李自健的每一幅画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很多画的主人公都有生活原型。这个女孩子被地震而失去了一条腿,然而女孩舞蹈家的梦想并没有泯灭,当她用一条腿舞蹈着出现在舞台的时候,李自健被感动了,于是女孩儿成了画中欲飞的天鹅。
长沙晚报:这是一幅没有多余背景的画,一个已经失去左腿的小女孩坐在轮椅上,用仅有的一条右腿脚尖点地,抬头,挺胸,向上张开双手,犹如一只欲飞的天鹅。女孩的表情平静,目光坚毅。整张油画,有一种尊严之光,让人感动。有一种人性之美,让人感叹。
从一场巨大的浩劫中坚强走出来的女孩——李月。11岁的李月来自北川县曲山小学,她爱好跳舞和画画,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舞蹈家。然而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地震将小李月压在了废墟之下,也毁掉了这个孩子一生的梦想。求生的本能、跳舞的梦想,支撑着李月在废墟下度过了70多个小时。
这是一个舞者的姿态,一个生命的姿态。连落在画面的那只她永远也无法再穿上的粉红舞鞋,都从忧伤化为骄傲。
“我当时在现场,位置离李月最近。当这个女孩出场时,我感到很震撼。”李自健说,“这种感觉很奇怪,难以形容,觉得她本来就是一个含苞欲放的生命,很美却又有一种悲剧的力量在体内蔓延。”画家在努力扑捉、记住这种感觉。
从残奥会闭幕式上回到长沙,李自健继续创作着他的《汶川娃》系列油画,但他久久不能忘记李月用手“穿”着芭蕾舞鞋的那一幕。一种不可抑制的创作冲动,让画家拿起了手中的画笔……
“这幅画,我的重点在于人物的面部表情,我着重表现她那坚毅的目光,另外还有她的手势。”李自健说,他本来还在背景中构思了舞者练舞的镜子、栏杆、假腿,最后统统拿掉了。李自健用最简单干净的画面,表现出一个历经灾难之后的中国儿童的精神。画家最后舍弃了对象身上一切与精神性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因素。
灾难,可以毁坏人的身体,但无法毁灭人的梦想。李自健说,这幅画不是李月的肖像画,而是在汶川大地震这种强烈的大背景下,所涌现的一群坚毅的中国孩子的群体画。这样的艺术作品,闪耀着动人的人性与希望。

作品《汶川娃——山之果》的画面,安宁祥和,看不出任何悲伤,生命勃发的迹象重生在孩子们红扑扑的脸上,丰收红润的果实给了灾区人们重新生活的希望。

这幅《南京大屠杀》因不堪回首的画面血腥残忍,我当时并没有仔细看,甚至不想去拍这幅画,后来才知道这幅画是李自健的成名作之一。

很多作品都如这幅《梦境》所体现的那种安宁、祥和的自然氛围,凸显着人性的真善美,没有浮躁、彷徨,没有惶惑与不安,那中娴静、安宁与平和感动着观众的心,令人怦然心动的画面上,并不久远的年代,那种渴望安宁的心,共鸣了每一颗驿动的心。

在李自健油画展览中,看到许多慕名而来的观赏者,对作品赞不绝口,还有很多的签名留言。看得出李自健的作品很受大家的欢迎。
网上资料:
李自健的绝大多数油画表现的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片断,从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中透露出纯真人性的美和温暖博大的爱,从而深深地打动了众多参观者的心。一位美术界人士说,李自健的画具有丰富而强大的表现力,能将生活真实地再现,并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画家李自健,湖南长沙人。1954年出生于湖南邵阳,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旅居美国洛杉矶,职业画家,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海外特聘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油画家协会会员。
我的画感动别人,别人也让我感动。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李自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