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再讲《史记》
(2021-09-04 18:57:56)分类: 文学杂谈 |
《史记》:大学生可以受益一辈子的经典名著
浙江师大
摘
关键词:《史记》
大学生
我是司马迁《史记》的爱好者,我把司马迁当成是终身的老师和朋友。今天与同学们分享读《史记》的一点肤浅体会。《史记》是我们熟悉的一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司马迁和《史记》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在史学和文学上都有极高价值。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读《史记》就是具体落实的一个行动。大学生们在中学时都读过其中一些篇章,我觉得大学生要自觉再读《史记》,可以使自己受益一辈子。
理由一,《史记》具有审美,欣赏,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大用,阅读可以受益一辈子;
理由二,《史记》与人生关系密切,可以让大学生借鉴一辈子;
理由三,《史记》的文章,尤其是写人艺术值得大学生学习得益一辈子。
怎么读《史记》?阅读策略有三要点:
1、先读《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知其人,近其心。
2、泛读与研究性阅读结合。一书打底,读写结合。
3、了解与选择重要版本,含注释本。
下面就三个问题展开讨论:一、《史记》是怎样一本书?二、大学生读《史记》为什么可以受益一辈子?三、我们怎样读《史记》?
一、《史记》是一部史学兼文学的经典名著
(一)司马迁及其《史记》在国内外有崇高的文化地位。
《史记》是司马迁用毕生心血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历史名著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同时,《史记》是用人物传记为主要载体写的历史著作,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又因其写人叙事具有文学性,是一部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名著。
又因《史记》集先秦与西汉文化之大成,又兼具某种古代百科全书的性质。其内容包括先秦西汉文史哲的学问,涉及古代政治经济制度、天文地理气候、矿产交通医学等等资料。然而《史记》价值重点在史学和文学上。
史学上价值:
首先,司马迁写出了先秦至西汉前期的历史。他广泛地收集、汇总了先秦的历史资料,写出了系统、完整的先秦史,又独创整理了秦朝至西汉前期的历史。他创立写史纪传体,即五体结构:全书分为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前三种主要是写人物,以人为本。影响后世正史。全书52万多字。
其次,《史记》有明确的目的任务:“述往事,思来者”,“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欲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总结历史经验,如何治国做人,为后人提供“一家之言”。 《史记》思想内涵的核心价值,包含两大要素:一是家国情怀;二是大一统思想,也称“大一统历史观”。(张大可语)
再次,司马迁在“史学”、“史才”、“史识”、“史德”四方面为后世历史学家树立了榜样。唐朝刘知几提出“史学”、“史才”、“史识”,清朝的章学诚又提出一项“史德”。这四点是作为一个杰出的历史家应有的品格,对历史应抱实事求是的态度,司马迁都做到了。班固对司马迁评价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所以后世称司马迁的《史记》有实录精神。
文学上价值:
首先,让传记文学正式登上中国古代文学平台。《史记》写出了100多个人物形象,多为悲剧英雄人物。《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等等都是文学性极强的篇章。生动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扣人心弦的场面描写,个性化的文学语言等等这些文学要素,在,《史记》中都很丰富的具备了。
其次,《史记》具有巨大的情感力量,使《史记》作品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司马迁是历史学家和传记文学家,却富有诗人气质,有丰富的感情。如他读古人书,每有所感,常会废书而叹,甚至为之流涕。如《孟子荀卿列传序》曰:“余每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屈原列传赞》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相见其为人。”
再次,《史记》对后世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小说的影响巨大。如《水浒传》写了许多英雄人物,一个接一个英雄人物出场过程,就像一篇篇的人物传记。
大学生虽然在中学阶段已经读过几篇《史记》文章,但还是很不够的,可以继续读,扩大篇目,应该整本阅读。因为这可以受益一辈子。
《史记》对学文史的大学生说既是专业书,但又可以把《史记》当成是精神读物。因人一生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但读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体验别人的生命。读《史记》,就可以了解古代社会,认识古代许多各种历史人物,认识别人,提升自己。美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酷爱《史记》。对《史记》爱不释卷,每晚睡前看点《史记》,能背诵一些名篇的片段。他说读《史记》的感受,如听歌剧。《史记》的宏观结构启发了他从宏观研究数学的方向,并取得了成果。他的事例曾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做过两期,播出过上述内容。
理由二,《史记》与人生关系密切,可以让大学生借鉴一辈子。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体现了司马迁的人格理想。他笔下的人物有四种正面的人格类型,即自尊型,《李将军列传》写李将军为了保持人格尊严,引刀自刭;自强型,《夏本纪》写禹承父业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全身心投入治水事业,终于取得成功。”;侠义型,《游侠列传》中的传主游侠是一些好交游而勇于急人之难的人,具有侠义型人 格的人物。司马迁称赞他们:“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 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爱国型,如屈原,自己虽受君王打击,但他热爱楚国至死不变。司马迁的人格理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让大学生读者借鉴一辈子。
理由三,《史记》的文章,尤其是写人艺术值得大学生学习得益一辈子。
《史记》文章最值得学习的是他的写人艺术。
其一,人物经过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以写汉初功臣“三杰”为例:汉初“三杰”(刘邦首先提出。见《汉高祖本纪》):《萧相国世家》(萧何)、《留侯世家》(张良)、《淮阴侯列传》(韩信)。三人出身(代表刘邦部下三类人):旧秦小吏,萧何为代表;原韩国贵族后代,张良为代表;原是贫民、离项奔刘,韩信为代表。
其二,用大事与小事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个性。大事指人物生平关键性事件和经历,小事,细节轶事,也体现个性。大事与小事互补。以写韩信的《淮阴侯列传》为例:
开头:写韩信的封号、姓名、籍贯,接着写了贫民出身三件小事:寄食受厌;(懂自尊),漂母饭信;(知报恩);袴下受辱:(能忍耐)。后来韩信封楚王:赐漂母千金,赐亭长百钱(为德不卒),令辱己少年为中尉(掌巡城捕盗武官)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见其气度心胸。)三小事与其后来经历、遭遇可联系考虑。
正文,写韩信一生三大事。刘邦赞韩信:“连(统帅)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汉高祖本纪》)第一大事,初拜大将,献策刘邦。东定三秦(详写),对刘邦战略起指导作用。第二大事,前线指挥,战功巨大。灭韩赵齐,平定北方。垓下决战,击败项羽。 求封假王,遭刘疑忌。智勇双全,但贪名位。第三大事,武涉、蒯通,劝其谋反(详写),均遭拒绝,见其信义。有人举报,约陈豨反。吕后斩信,结局很惨。
结尾,全传余波,补写二事。一为高祖“见信死,且喜且怜之。”,暴露刘邦在韩信死后的心理;二为刘邦竟然不杀曾经劝韩信谋反的蒯通。蒯通巧言善辩,几句话改变刘杀人主意。而他反复劝韩信谋反,韩信不为所动,足见韩信对刘邦的忠心,暴露韩信的冤情。
司马迁用写大事与小事结合的方法,把韩信一生及其个性和悲剧原因活生生呈现给读者了。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大学生学习和实践一辈子。
其三,对话独白,表现性格。人物语言,对话独白,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史公写人,成功经验。例如:张良蹑足,刘邦改口。见《淮阴侯列传》。
(韩信)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围汉王于荥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这段对话埋伏下韩刘矛盾,韩信遭刘邦反感。刘邦两骂,显示出他改口机警。《史记》中人物对话几乎每篇都有。
三、《史记》阅读策略三要点
(一)先读《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知其人,近其心。
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时代与家庭背景;他的两次壮游,遭受李陵之祸的打击,为何接受宫刑;司马迁的内心是怎样看待《史记》的写作?他自己说:“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述往事,思来者。”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从中可以接近他的内心想法。了解其作《史记》的真实目的、意图。
如果把《史记》比作司马迁留给后人遗产的百宝箱,则“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八字就是打开宝箱的密码。这句出自《报任安书》,该文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文选》(昭明文选),原句为“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现在如《史记全本导读辞典》等作“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纪,可以解释为法度、纪律、纲要、规律。这里八字意为“考查(国家个人)成败兴坏的规律”。
司马迁说此话的背景:汉初皇帝和学者都在思考“秦亡汉兴”大问题。秦何以速亡?汉兴靠什么?总结历史,找到出路。汉初贾谊作《过秦论》,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司马迁总结先秦至西汉的历史,在更广泛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全面探讨过去的朝代、大事件和主要历史人物成败兴坏的规律。因此“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这八字可作为理解司马迁写全书、每篇、每个人物意图的密码。如《项羽本纪》,项羽为何从胜利走向失败?他说,天亡我。司马迁说,你至死不悟,你说错了。后从刘邦、韩信口里补充说出答案。
(二)泛读与研究性阅读结合
泛读可以了解《史记》写法上的互见法。《史记》为了突出人物某种个性,并避免重复,将人物主要性格和经历写在本人传记中,次要性格写在别人传记里。从全书说,人物性格是完整的。如《项羽本纪》写项羽主要性格:作战勇猛,为人豪爽。一生三大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而其性格中弱点:不会用人,无政治远见等,见于《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同一件事,有多人参加,主要记在某人传记,其余人传记略写,或直说在某某传。如记“鸿门宴”,主要见《项羽本纪》。
泛读可以发现《史记》中常用对比法,写人叙事。如《汉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写了刘邦与项羽对比;《管晏列传》《张耳陈馀列传》写了两种朋友观的对比;又如《平准书》写汉朝建立七十余年后经济的发展,以马匹与粮食前后对比增多,说明变化之大。再又如《越王勾践世家》包含了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两人的传记,前者写国事,后者写家事,两者也是对比。范蠡的大儿子与小儿子也是对比。泛读,通读最好。
精读,或研究性阅读,指带着某专题思考。最少阅读10篇左右。如《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越王勾践世家》、《陈涉世家》、《管晏列传》、《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游侠列传》、《货殖列传》。
精读的要求:司马迁在《五帝本纪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思考各种人物的成败原因。《太史公自序》对全书到每一篇都作提示。全书如何宏观结构?如何治国做人?如何写活每个笔下人物?
一书打底,读写结合。通过阅读《史记》,进一步使读者古文过关。不放过难字难句。利用工具书,如《说文解字》。对以后读文言文会帮助很大。各行专家,多有底书。如神话学者要精读《山海经》,古代地理学者要精读《水经注》。掌握门径,举一反三。阅读《史记》,可以读写结合,做大学问。带着问题,敢写文章。
(三)了解与选择重要注释本。
其一是“三家注”。所谓“三家注”是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三种注本的合称。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史记》注本。中华书局组织点校的《史记》,就是这样的一种合刻本。
其二是明代后期凌稚隆编撰的《史记评林》。此书通过眉批、篇后评语等方式,对上起汉代下至明代有关司马迁与《史记》的评论资料广泛地搜罗汇总,对研究工作与写文章很有帮助。
其三是当代学者张大可的《史记全本新注》。本书对全书进行简明注释,1990年由三秦出版社初版。
其四是韩兆琦著《史记笺证》,韩兆琦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该书注释详尽,收集、引证材料丰富,有利于阅读与研究。
参考书目
韩兆琦:《史记选注汇评》,中州古籍出版社
张大可:《史记研究》,华文出版社
张新科:《史记与中国文学》(增订版),商务印书馆
陈兰村:《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修订版),语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