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中国文学研究最有影响力前50篇论文论文排行榜
(2013-08-09 11:29:15)
1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中国文学研究论文排行榜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根据文献计量学规律,博主对中国大陆地区2001年至今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论文做了统计分析,发现:该领域最有影响力前50篇论文依次为: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J•希利斯•米勒,国荣. 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 文学评论,2001,(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莫言. 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 当代作家评论,2002,(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迟子建. 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J]. 小说评论,2002,(2).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吴敬琏. 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J]. 读书,2001,(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5]夏中义 ,富华. 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J]. 南方文坛,2001,(4).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6]王晓明. 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J]. 文学评论,2002,(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7]莫言 ,王尧. 从《红高粱》到《檀香刑》[J]. 当代作家评论,2002,(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8]迟子建 ,闫秋红. “我只想写自己的东西”[J]. 小说评论,2002,(2).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9]方守金,迟子建. 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J]. 文艺评论,2001,(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0]凌宇. 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写在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J]. 文学评论,2002,(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1]张清华. 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 南方文坛,2002,(4).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2]郜元宝. 论阎连科的“世界”[J]. 文学评论,2001,(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3]蒋洪新. 庞德的《华夏集》探源[J]. 中国翻译,2001,(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4]乔以钢. 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J]. 南开学报,2001,(4).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5]陈思和. 论海派文学的传统[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6]叶立文 ,余华. 访谈: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J]. 小说评论,2002,(4).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7]余华 ,王尧. 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向[J]. 当代作家评论,2002,(4).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8]郭延礼. 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J]. 文学遗产,2002,(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9]刘川鄂. “池莉热”反思[J]. 文艺争鸣,2002,(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0]刘洪涛.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J]. 文学评论,2002,(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1]毕飞宇 ,汪政. 语言的宿命[J]. 南方文坛,2002,(4).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2]阿来. 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J]. 民族文学研究,2001,(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3]潘建国.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4]欧阳友权. 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5]陈平原. 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上)[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6]严家炎. 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7]王一川. 生死游戏仪式的复原——《日光流年》的索源体特征[J]. 当代作家评论,2001,(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8]徐德明. 王安忆:历史与个人之间的“众生话语”[J]. 文学评论,2001,(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9]陈思和. 试论90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及其当代性[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0]陈晓明. 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J]. 文学评论,2002,(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1]王蒙. 极限写作与无边的现实主义[J]. 读书,2002,(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2]陈思和. 试论阎连科的《坚硬如水》中的恶魔性因素[J]. 当代作家评论,2002,(4).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3]王富仁. 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J]. 读书,2001,(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4]萨支山. 试论五十至七十年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中心[J]. 文学评论,2001,(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5]李学勤. 《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J]. 齐鲁学刊,2002,(2).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6]李杨,洪子诚. 当代文学史写作及相关问题的通信[J]. 文学评论,2002,(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7]张旭东. 上海的意象:城市偶像批判与现代神话的消解[J]. 文学评论,2002,(5).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8]张光芒. 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J]. 当代作家评论,2002,(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9]屈光.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J]. 中国社会科学,2002,(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0]于坚. 当代诗歌的民间传统[J]. 当代作家评论,2001,(4).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1]陈思和. 欲望:时代与人性的另一面——试论张炜小说中的恶魔性因素[J]. 文学评论,2002,(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2]李建军. 文学写作的诸问题——为纪念路遥逝世十周年而作[J]. 南方文坛,2002,(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3]葛红兵. 骨子里的先锋与不必要的先锋包装——论阎连科的《日光流年》[J]. 当代作家评论,2001,(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4]余玲. 潮流外的写作 毕飞宇小说论[J]. 小说评论,2002,(2).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5]陈思和. 读阎连科的小说札记之一[J]. 当代作家评论,2001,(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6]吴秀明. 当代历史小说中的明清叙事[J]. 文学评论,2002,(4).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7]阎纯德. 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J]. 中国文化研究,2002,(2).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8]刘再复 ,杨春时. 关于文学的主体间性的对话[J]. 南方文坛,2002,(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9]樊星. 论八十年代以来文学世俗化思潮的演化[J]. 文学评论,2001,(2).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50]秦晋. 命运沉重的吹拂——评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J]. 当代作家评论,2002,(5).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根据文献计量学规律,博主对中国大陆地区2001年至今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论文做了统计分析,发现:该领域最有影响力前50篇论文依次为: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J•希利斯•米勒,国荣. 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 文学评论,2001,(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莫言. 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 当代作家评论,2002,(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迟子建. 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J]. 小说评论,2002,(2).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吴敬琏. 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J]. 读书,2001,(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5]夏中义 ,富华. 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J]. 南方文坛,2001,(4).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6]王晓明. 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J]. 文学评论,2002,(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7]莫言 ,王尧. 从《红高粱》到《檀香刑》[J]. 当代作家评论,2002,(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8]迟子建 ,闫秋红. “我只想写自己的东西”[J]. 小说评论,2002,(2).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9]方守金,迟子建. 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J]. 文艺评论,2001,(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0]凌宇. 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写在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J]. 文学评论,2002,(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1]张清华. 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 南方文坛,2002,(4).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2]郜元宝. 论阎连科的“世界”[J]. 文学评论,2001,(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3]蒋洪新. 庞德的《华夏集》探源[J]. 中国翻译,2001,(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4]乔以钢. 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J]. 南开学报,2001,(4).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5]陈思和. 论海派文学的传统[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6]叶立文 ,余华. 访谈: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J]. 小说评论,2002,(4).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7]余华 ,王尧. 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向[J]. 当代作家评论,2002,(4).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8]郭延礼. 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J]. 文学遗产,2002,(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19]刘川鄂. “池莉热”反思[J]. 文艺争鸣,2002,(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0]刘洪涛.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J]. 文学评论,2002,(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1]毕飞宇 ,汪政. 语言的宿命[J]. 南方文坛,2002,(4).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2]阿来. 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J]. 民族文学研究,2001,(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3]潘建国.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4]欧阳友权. 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5]陈平原. 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上)[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6]严家炎. 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7]王一川. 生死游戏仪式的复原——《日光流年》的索源体特征[J]. 当代作家评论,2001,(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8]徐德明. 王安忆:历史与个人之间的“众生话语”[J]. 文学评论,2001,(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29]陈思和. 试论90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及其当代性[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0]陈晓明. 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J]. 文学评论,2002,(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1]王蒙. 极限写作与无边的现实主义[J]. 读书,2002,(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2]陈思和. 试论阎连科的《坚硬如水》中的恶魔性因素[J]. 当代作家评论,2002,(4).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3]王富仁. 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J]. 读书,2001,(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4]萨支山. 试论五十至七十年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中心[J]. 文学评论,2001,(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5]李学勤. 《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J]. 齐鲁学刊,2002,(2).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6]李杨,洪子诚. 当代文学史写作及相关问题的通信[J]. 文学评论,2002,(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7]张旭东. 上海的意象:城市偶像批判与现代神话的消解[J]. 文学评论,2002,(5).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8]张光芒. 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J]. 当代作家评论,2002,(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39]屈光.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J]. 中国社会科学,2002,(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0]于坚. 当代诗歌的民间传统[J]. 当代作家评论,2001,(4).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1]陈思和. 欲望:时代与人性的另一面——试论张炜小说中的恶魔性因素[J]. 文学评论,2002,(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2]李建军. 文学写作的诸问题——为纪念路遥逝世十周年而作[J]. 南方文坛,2002,(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3]葛红兵. 骨子里的先锋与不必要的先锋包装——论阎连科的《日光流年》[J]. 当代作家评论,2001,(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4]余玲. 潮流外的写作 毕飞宇小说论[J]. 小说评论,2002,(2).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5]陈思和. 读阎连科的小说札记之一[J]. 当代作家评论,2001,(3).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6]吴秀明. 当代历史小说中的明清叙事[J]. 文学评论,2002,(4).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7]阎纯德. 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J]. 中国文化研究,2002,(2).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8]刘再复 ,杨春时. 关于文学的主体间性的对话[J]. 南方文坛,2002,(6).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49]樊星. 论八十年代以来文学世俗化思潮的演化[J]. 文学评论,2001,(2).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50]秦晋. 命运沉重的吹拂——评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J]. 当代作家评论,2002,(5).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411
前一篇:替批评家诉诉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