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欲望、追求大爱
(2010-09-13 22:17:06)
标签:
杂谈 |
超越欲望、追求大爱
-----简论方苑的长篇小说《军婚》
在这个物质化生存的时代,仍有这样一群以文字构筑审美空间的痴人。不屑于追名逐利、不屑于打麻将跳街舞,以写作充实心灵、确证自我,徜徉于虚构的文学世界、沉醉于审美的文学梦境,呕心沥血、孜孜不倦。他们深知,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靠写作进入体制、改变生存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他们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考虑过这种可能性,写作之于他们,是热爱、是不得不倾诉的快乐、是梦幻。唯其如此,才是最纯粹的文学写作。
方苑,便是这样一个用心灵拥抱文字的痴迷者。她的一篇博文《我想开花》写的是成为作协签约作家的真实感受:我们内心都渴望开花。想开出奇异而艳丽的花朵。我们要开花,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们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们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我们都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我们的存在。
方苑原名方胜香,1989年,16岁的她来到武汉在一家服装加工厂当工人。工作之余,利用点滴时间创作,书写自己的打工妹生活感受。1997年,她随当兵的老公去了陕西某部队。8年的军嫂生活,历尽酸甜苦辣,仍然钟情于写作。其在部队创作的《飘在老山火线的歌声》等作品被《西北军事文学》、《前卫文学》刊载。到地方工作后,她通过点滴回忆和写作,先后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出版作品集3本,共计100余万字。现已为武汉市、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文联签约作家。2009年,她以《一个军嫂的爱情史诗》参加了湖北首届网络小说大赛,受到众到网友的热烈跟帖、回帖,点击率及回复率一直遥遥领先。这部小说当年9月参加了由中国文联、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网络媒体协会联袂北京市文学艺术节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网络小说创作大赛”,在天涯华人网上家园社区的千部参加比赛作品中,是绿卡直通车入围的三部作品之一;并与参加比赛的40000余部作品同台竞争,经网站推荐、网民投票以及专家评审等层层筛选,步入前60强,并获优秀奖。受此鼓舞,将之修改加工,2010年6月,更名为《军婚》,由北京宏泰恒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新世界出版社联袂出版发行。这是她迄今为止用文字绘制的最繁茂最艳丽的花朵。
当代中国军旅题材一直是文学的强势题材。因为军队在中国社会体制的特殊重要性,军营形象、军人性格的塑造亦有超越军营的特殊意义。歌舞、诗歌领域亦有一些歌颂军嫂的作品,作为军人形象的延伸和补充。但在小说体裁内,以军嫂为主角的,较为少见。据我所知,2008年底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一部题为《军婚》的长篇小说,作者李宵凌。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军人的情感生活。抗美援朝时期,军文工团演员杨敏在组织关心下与军中“秀才”赵大同突击举行婚礼,杨敏后遇昔日恋人严峻,旧情复燃,不顾已为军嫂的身份,与赵大同离婚。而赵大同带着亲生女儿和杨敏与严峻所生的儿子,开始了漫长的单身父亲生活。作品以赵大同为轴心,侧重面在军人而非军嫂,有对男性军人的平凡生活和平凡之美的讴歌,亦有对体制的触及和人性的探寻。方苑的同名小说立意在当下,主要笔力集中在军嫂而非军人形象的塑造上。可以说,这是中国第一部以军嫂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作者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对中国军旅题材文学的一个开拓和突破。说她不经意,是说她不是在悉心研读当代军事文学史后有意为第一,为第一而第一,而是说她本身就是军嫂出身,熟悉军嫂生活,怀着饱满的热情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无意中博了个头彩。
当然,老话说,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方苑的《军婚》,是作者调动全部的感性虚构的文学世界。
《军婚》描写的内容相当繁杂丰富。有军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亦有光荣负伤后的身心煎熬;有军营生活的壮怀激烈,亦有单身落寞者的爱的呼唤;有纯情女子对军人爱情的一往情深,亦有随军为家属的忍辱负重;有军营文化的单纯炽热,亦有乡村文化的偏狭伤痛;有戎装男儿的将军梦,亦有军转民后面对庸常生活的艰难应对,更有军嫂变民嫂之后在生计和情感方面的大起大落;有英雄的末路,亦有流氓的风光。可以说,一部《军婚》是窥视当代军人军嫂生活的窗口,它为读者留下了一个真切的现实文本。
如此充实的内容是围绕着女主人公钰锁的经历而展开的。一个离开农村的少女在她姨妈所在的大城市当工人,姨妈本想钰锁成为自己的儿媳妇,但钰锁另有所爱。在工厂与军营“结对子”写书信的活动中,二百多封书信结成了钰锁与军人胡传龙的一段佳缘。但在一次扑灭山火的战斗中,传家受了重伤,且失去了性能力。钰锁在病房悉心照顾丈夫,回传家乡村生活时亦守节重礼。然而婆家人对她恶意相待,她又不幸被传龙的堂弟传家强暴并怀上了他的孩子。传龙在家人的怂恿下与钰锁分手并另结姻缘。钰锁清守着窑洞、固守着孤苦、傍依着清贫,矢志不渝,等待传家回心转意。传龙再次离婚后又回到她的身边。后来转业到钰锁曾经工作过的大城市,传龙的工作安排屡受挫折,对钰锁常常恶言恶语。而此时表哥和因强奸钰锁而伏刑八年出狱后的传家都成了商界巨子,对钰锁多有照顾。传家为钰锁而至今未婚,并多次向钰锁示好。钰锁仍然不为所动,依然专情于身患内疾且经济窘迫的传龙,苦苦等待着传龙同意复婚。
一场大火使胡传龙变成了一个外表仍是健康男儿但失去了性能力的军人,在英雄的光环下他有着难以启齿的痛苦煎熬,并不时在钰锁面前没来由地爆发。在农村亲人的唆使下他还休妻另娶,再次离婚后面对钰锁的关爱他有时不免乖张暴戾、以怨报德。他之不愿复婚主要是不愿成为钰锁的拖累,在粗暴的外表下仍不失善良,这是一个负重前行的英雄形象。作品刻划的重心是军嫂钰锁在感情创伤、生理欲望、生活压力下的心理和行为。像很多出生于农村的少女一样,军人是她心中的白马王子,为爱传龙,她放弃了姨妈给她安排的安稳的婚姻,为了帮助传龙实现将军梦,她放弃了都市生活到大沙漠从军。钰锁对军人的爱,既浪漫又执着。浪漫的好景不长,钰锁面对的是众多的困境和苦难:丈夫受伤、婚姻中止、婆家冷眼、堂弟强暴、沙漠寒凉、求职受挫等等。但弱女子钰锁心中有爱,爱给她力量,使她能倔强面对,隐忍不屈,在默默中显出爱能无敌。传龙的内疾使二人的婚姻是无性婚姻,她无半句怨言;在沙漠随军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她积极应对;乡村风俗给她巨大的生存压力,她一再忍让;拖着被传家强暴后生下的“孽种”,她悉心抚养;面对发迹后的传家的不断示好,她决然拒绝;传龙忽冷忽热、拒不复婚,她苦等十年。展现了一个真爱军人、默默奉献、自甘吃苦、隐忍倔强的军嫂形象。
在钰锁的身上,分明传承着传统中国妇女勤俭耐劳、忍辱负重、钟情专一的美德,又体现了怀着军婚梦的新时代农村女性对军人的深情和关爱。“我得用内心最最柔软角落的爱,点燃一盏灯,照亮一个男人、一个患有内疾的英雄的回家路,我得用我全部的爱,把这地狱一样的状态,改造成天堂。”钰锁的自白是全书主题和主人公形象的精妙概括。
如此繁复的故事建立在大量真切饱满的细节铺垫上,军人陆大勇大雨中对“活女人”的呼唤、鸿雁传书达七年之久的传统爱情表达方式、独一无二的军营婚礼、钰锁和传家一生中只有两天精神和肉体在激情中的同时燃烧、沙漠中的守候和艰辛、漫漫十年的复婚期待、心态失衡的胡凹湾女人对钰锁的刻意贬低、政委宋大鸣对钰锁的短信试探、钰锁由清洁工到办公室的身份巨变、钰锁对婆家人以德报怨……这些细节,瓷实、细密、别致、动人,富有表现力。
作品另一突出特色是其别具一格的感性化语言描写。人们通常认为现实主义小说要以客观写实的笔触来表现,但写实不是《军婚》作者的真功夫,她的特长是用心灵去感觉世界感觉生活感觉人物,有些不讲章法、有些不顾表达成规,但恰恰构成了其不可替代、难以复制、鲜活独特、令人回味的语言风格。
比如,纺织女工钰锁读了远方军人传龙信中对沙漠生活描述后的感受:
钰锁心里流淌着传龙信里的字句,她在机器轰鸣的噪音中,独拥自己的世界。传龙信里的描与像一排排粗纱,而经过她的接头、清洁,早已丰富或一锭锭细纱般缠缠绕绕的故事。
深情的憧憬、遥远的思念,就这样既职业化又情感化地凸现出来,尽显笔端。
写二人在军营入新房的情景:
一个粉红喜庆的小小世界,像一种从天而降的狂喜,降落在这对年轻人身上。爱情使二人,乃至眼前的一切事物,都满面红光。星星是文字,繁花是暗影,雨后的微风奏出了美妙的音乐,透过窗户照射进来的月光,也是令人愉快的冲动。
以“满面红光”形容新婚的喜庆,有情有色,圆润饱满,富有感染力。“月光”的“冲动”亦是别有寓意的传神之笔。
写钰锁刚随夫转业到大城市的不适应之感:
唉,生活在一座城市,有时候像生活在一片荒野,冰凉的楼群是高山,冷漠的张张面孔像茅草,车流人流就是起伏不平的水流!
荒野、高山、水流等比喻,形象贴切,鲜明带有农村出身者的主观印记。茅草的比喻更是绝妙。
作品开头写不堪重负的钰锁在飘雪的长江大桥上有飘落的冲动:
钰锁徘徊在长江大桥上,飕飕的冷风早已将她脸上纵横交错的泪痕吹干,凉沁沁的蜿蜒在干涸的脸上闪闪发亮。仰首霓虹变幻莫测的都市夜空,她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她久久地徘徊在空寂的大桥上,抚摸着身上的伤痕,“繁华落尽,终究成空”的伤感,慢慢在绝望空落的眼眶里,变成了忧伤的湿润。
以“纵横交错”写“泪痕”,“蜿蜒”而“发亮”,都是此实境和此心境的巧妙融合,“忧伤的湿润”既是此情此景的高度概括,亦是全书女主人公的形象基调。
《军婚》是方苑的长篇处女作,加之以网络连载的方式边写边发,作品的结构、细节和语言尚有值得打磨之处。但作者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调动自己全部的感性、虚构了这样一个丰富别致的审美世界、悉心编织了这样一朵繁茂多姿的艺术之花,值得热爱军人、热爱生活的读者为之喝彩,值得以消费欲望为乐事的时下文坛为之侧目。